隨著我國和日本往來的增多,日語視聽說能力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傳統的“日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下職業教育和社會的需求。日語視聽說教學中的能力的培養,目前還是個薄弱的環節。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視聽說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已成為日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筆者將就以上問題,著重探討高職院校日語視聽說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一、目前日語視聽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對日語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日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但多年以來,國內大多數的日語視聽課教學都局限于單一的課本錄音教學,對于聽說能力的提高顯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材體系給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
此外,由于傳統的視聽說教學形式單一死板,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所以造成教學氣氛沉悶,缺乏生動的教學環境和吸引人的、有趣的課堂氣氛,導致學生精力不集中,因而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二、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聽力、口頭表達力是構成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聽是說的基礎;除重視聽的環節外,還要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強化說的訓練。視聽說課作為基礎課,在日語教學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其授課目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為此,教師就需要借助形象的語音畫面理解教材內容和文化內涵,使視聽教學的內容更富文化性,教學過程更趨交
際化。
1.改變課程設計
在新的課程設計中,教師應力圖擺脫從語言到專業知識,由聽到說的單一訓練過程,設計靈活生動的教學過程。教師首先應該確定教學的能力目標,即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哪些能力和技巧;其次,將生動直觀的例子導入教學;最后,完成本次課程的任務。日語視聽說課程的設計首先應由直觀的場景或案例開始,給學生直接的視聽感受,再從中總結語言技能、職場技巧和交際素質。例如,課程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扮演職業的角色(如銷售人員、秘書、導游等),模仿工作場景,并進行小組匯報和個人展示,然后由教師和同學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的課程設計可讓學生體會由實踐到經驗的過程,由不知到知、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理論教學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使用的語言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如對象、目的、場合、媒介和話題等的不同都將帶來語言表述上的變化。在社交活動中,人們在語言得體性上的失誤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遠遠超過語法錯誤所引起的后果。因此,語言學習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也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使學生加深領會詞匯、語體差別及語音形式和語境特點間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播放一些日語短片讓學生觀看。從日劇或日本電影中截取的短片內容有難有易,教師要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排列。平均每個話題要準備幾個短片,根據其難易程度及來源可分為三類。
一是基礎類,其特點是內容簡單易懂,授課的目的及重點、難點明確。但由于短片中的部分人物是不以日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因而無法保證標準流利的日語發音。基于該類短片的不足之處,在數量上通常要準備2~3個。
二是強化類,短片截取于日劇和日本電影。其特點是內容及語言表達本身比較簡單,學生易于吸收。短片中的發音標準、清晰、語速偏慢、用詞得當,有一定的故事性,兼顧到學習和趣味兩個方面,數量為4~5個。這類短片是一個話題的重點練習部分,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了解該話題的不同表現形式,從而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三是提高類,短片來自于日劇或日本電影以及日本的電視節目。其特點在于內容的故事性很強,來龍去脈稍復雜,語言本身發音很標準,措辭、句子結構等既有規范的表現形式,也有靈活多變的口語形式。含義傳達上既有直觀、易于理解的表達方式,也有隱含言外之意的隱晦的、難于理解的表達方式。此類短片要求學生只有將平時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才能真正掌握短片中的
含義。
另外,以不同場景的短片內容為主的授課實踐結束后,教師要用10~15分鐘時間解決上次作業中的遺留問題,并預留作業。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課堂內容寫感想文,誦讀經典臺詞,翻譯復雜句段,給出話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尋所需資料,等等。完成作業的方式可不作限定,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使完成作業不再成為負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
與其他課程相比,視聽說課程的內容除了文字資料以外,還有畫面和聲音。受播放內容語速快慢、口語化表達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有可能產生緊張、畏難情緒甚至出現不自信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和藹、親切的態度,使學生處于安全、放松的心理狀態,與教師建立信任和親切的態度。教師耐心的傳授、適當的表揚,可給予學生信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除了在授課內容上下工夫外,課間休息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一些日語歌曲,播放1~2條日語廣告,用日語交流日常瑣事、最新信息等,告訴學生生活之中皆可學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外語學習的實用性,還消除了精神疲勞。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嘗試,學生方面得到了“學習目的明確、趣味性高、實用性強”等積極的反饋信息;同時,教師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強實踐教學
在語音室里,教師以日語為載體,以教材為依托,把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設計各種可能出現的話題,營造出不同的真實環境。另外,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課內積極參與個人展示、雙人對話、小組討論、角色模擬、案例演示、話題辯論等各種模擬業務和實踐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
日語實踐教學強調的不僅是日語的水平和能力,它的教學重點還在工作環境上。為了強化日語口頭模擬實訓,教師可把綜合實訓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側重語音、基礎知識的講授及聽說基本能力等的培養與訓練;第二階段強調聽說綜合能力訓練;第三階段加強各種工作場合基本交流;第四階段參與一些實際工作,進一步加強日語聽說基本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用日語參加一些生活接待和一般商務活動、業務洽談等。教師應充分使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教材、光碟、課件及網絡優質資源,創設、拓展、優化教材的聽說情景,讓學生大量進行日語商務活動的聽說話題訓練和其他有針對性的實踐訓練。
三、適應日本文化,營造日語氛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正確理解和使用一門語言必須具有相應目標語的文化認知系統,所以語言教學只有結合文化教學,才符合語言教學的本質。傳統的日語教學注重的是語言學習而非文化學習,而創新后的日語視聽說課程中豐富多樣的視聽材料,給學生學習日語語言提供了生動的場景、濃郁的氛圍,讓學生對日本文化形成獨特的理解和心得,與傳統課程相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標準學時的教學中,教師僅教給學生日語的單詞、語法是表面的,即使學生表達流利,也難免會出現詞不達意、理解偏差等現象。學生要熟練掌握日語,掌握日語中蘊涵的獨特文化,就必須了解以日語為母語的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待人接物方式,透過語言接觸更深層的日本民族文化。目標語的環境和氛圍影響著語言習得。日語視聽說課程在于營造濃郁的日語氛圍。學習日語,語言環境尤為重要。在日語視聽說課的課堂內,令學生儼然置身于日語的社會環境之中,就有可能讓學生輕松、自然地掌握日語這門語言。此環境中有學習,也有游戲、有故事、有歌曲。在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學生可通過觀看,了解該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使自己沉浸于這一文化氛圍之中,充分感受語言以外的一些文化內涵。日語視聽說課程就是通過營造日本文化氛圍,通過耳濡目染讓學生掌握日語語言知識,用日語的思維方式進行日語交流。
四、建設網絡課程
網絡課程可以發揮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優勢。筆者日語視聽說課程的院級網絡課程建設項目已成功立項。這一網絡課程可對學生進行學習控制與教學輔導,讓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自主進行個性化、選擇性學習,成為主動學習者。而筆者作為教師,扮演課堂監督與輔導的角色。在作業體系方面,筆者將網絡在線作業、口語作業與書面作業相結合。網絡在線作業有評分系統,重點檢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口語和書面作業重點檢查學生對輸出性技能的融會貫通、綜合應用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
總之,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是日語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但長期以來,在視聽說教學中教師總是局限于單一的課本教學,此種現象與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相差甚遠。從學習日語的實情出發,讓學生從聽不懂到聽懂,從不理解到理解,并非易事。視聽教學要培養學生達到真正的自由交際運用水平,為此,在日語視聽說的教學上,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和運用科學的設計原理和方法,以交際能力為綱,以語言實踐為主線,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日語素質。
職教改革給我國的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應抓住當前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好機遇,讓日語視聽說教學真正擔負起培養符合國際化要求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重任。
(作者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