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從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出發,在教學中貫徹以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思想原則,積極探索適應高職高專學生就業需要的英語教學方式方法。而如何將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與實際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結合起來,以便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是高職英語教師需要認真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擬從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解決問題的對策等方面展開討論。
一、困擾當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普遍問題
在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學質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要求,教師教學墨守成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普遍不足。筆者認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不合理及教材內容不科學
不少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或多或少存在著“重專業,輕公共基礎課”的現象,在設置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時,將公共英語教學時數一壓再壓。由于對專業課程和公共英語課程的厚此薄彼,一些高職院校對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對英語學科建設方面投入偏低,將高職英語當作公共課、形象課,重開設而不重質量,要求不嚴,缺少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結果在客觀上對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導向作用。
2.教學手段過于單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大多時候,教師還是利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黑板加粉筆,授課地點是教室,教師主要的講授方式和學生的接受方式是講與記。這種落后的教學手段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培養聽說技能。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一直存在“三強三弱”現象:學生應試能力強,運用能力弱;筆頭能力強,口頭能力弱;理論能力強,實踐能力弱。由于輕視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了學生學用脫節。大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仍不能流暢地、恰當地用英語交流,其英語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對高等應用型人才的層次、水平、專業、種類等方面的實際
需要。
3.英語水平考核方式過于功利,過級是學習的主要目的
當前的學生英語能力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教學常常把考試成績和等級證書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手段,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或升學。事實上,考試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能力評價體系仍然十分陳舊落后,諸多不合理、不科學、不完善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要求與特點
高職英語教育的教學應高于一般的職業學校、技工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在英語教學內容上,它又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其教學內容不一定要求具有系統性和研究性,但要具有地域性和職業性的特點。針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國家教委高教司在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對高職英語教育的基本要求:即“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部門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以下簡稱《基本要求》)。具體來說,高職英語教育的目標應定位于面向區域經濟建設第一線,培養具有較強英語應用能力,能以英語為工具閱讀和翻譯有關業務資料,并能以英語為聽說手段順利完成業務交際基本任務的應用型人才。
三、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思路探索
1.構建過硬的英語師資隊伍
教師的素質是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他們是教材、課堂、學生、教法之間的連接點和教改的直接執行者,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實施者。筆者認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給教師提供進一步的學習和培訓機會,使教師從思想觀念上真正認識到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起點”,鼓勵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地、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與行業相關的英語教學內容,要求提高教師自身的“雙師”素質,適應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認識到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有了一支素質過硬的英語師資隊伍,高職高專公共英語的繁榮指日可待。
2.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選編
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選編應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接受能力為出發點,課程設置應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實行科學、有效的教學及評價模式。
(1)加大教材研究及教材建設力度。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它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任何外語教材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一定的教學思想、方法和手段,體現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之間的關系。目前,教學內容的選材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實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較能體現時代感,但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有些在實用性、時代感方面有所欠缺。為使教學更具針對性,需要任課教師在教材的研究中根據情況增刪,進一步協調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的關系,以加強學生的語言技能訓練。高職高專英語教材建設要做到“多綱多本”,根據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目標要求來選擇,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高職高專院校要成立自己的教材編寫小組,根據本校學生的基礎特點和專業需求,面向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以打好語言基礎、提高語言技能為指導方針,編寫校本教材。在基礎方面,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材可以《基本要求》中的(交際范圍表)所規定的交際主題為依據,選擇那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符合實際交際情境的材料。
(2)從學生實際出發,改革課程設置體系。作為高職高專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英語教學目前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既要通過大學英語應用能力考試(PRETC),又要進行教學改革以突出它本身作為工具的應用性、實用性特點,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考級考試與《基本要求》的“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表面上似乎沒有矛盾,但“應試能力”與“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是不能等同起來的,如何協調二者,具體操作起來困難重重,所以課程體系設置須“全面、協調”。
既然是高職英語,教學就必須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服從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要與職業和專業需求緊密結合,建設具有基礎性和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筆者認為在有條件的院校(如課時充足、實行了分級教學等),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除了基礎英語,還可以引入旅游英語、商務英語、飯店英語、文秘英語、計算機英語、裝備制造英語等,使英語教學融入職業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外,學校按不同專業的需要,對“聽、說”或者“讀、寫”能力的培養要有所側重。比如對于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由于未來的就業需要學生進行更多的口頭交流,那么,教學就應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而對于機械、汽車、電子類專業的學生,未來的工作更需要他們看懂簡單的機械操作英文說明,因而教學應該側重“讀、寫”,提高閱讀說明書等技術資料的能力。
(3)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實行分層教學模式及科學評價。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基礎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懸殊,這給教學帶來諸多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難以確定教學的起點,兼顧不及,使好學生沒有學好,差生沒有學會。這一點是許多高職學校共有的現象,也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第一障礙。學校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貫徹《基本要求》針對高職高專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所提出的“統一要求、分級指導”的原則。“分級指導”的原則是符合各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實際的。近幾年有部分辦學理念先進的院校已將分級教學作為教改和教研進行了嘗試。即在新生入校后,進行英語水平摸底測試,根據測試結果, 參考生源情況將其分入A或B級班;分別制定A、B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選定不同的教材;期末試題按A、B級分別命題。A級教學綜合性、實用性更強,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語言應用能力;B級英語教學以打好語言基礎為重點,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培養學生一定的語言實用能力。
一門課程的評價與考核從一定程度上也為該課程的教學安排指定了方向,因此構建有特色的評價考核體系對于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關系重大。英語應用能力是一項綜合的實踐能力,以一卷定勝負的知識性考核方式很難評價一個學生的真實能力,因此,學校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綜合的評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評價內容要多元化,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應用技能,又要評價其學習態度、興趣和方法是否
得當。
第二,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要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通過學生自評和互評,使其由被動的受評者變為主動的參評者,以達到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促使其發憤圖強的目的。
第三,評價標準要多元化,既要有課程統一標準,又要有學生自身發展過程為參照的個人標準,二者互為補充,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的反饋。另外學生英語語言的實習、實訓也要作為考核的一個方面。
第四,要開發有權威的能夠反映學生應用能力的英語資格證書,作為學生就業時英語應用能力的砝碼,以提高其就業能力。
總之,高職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教”與“學”及“學”與“用”之間的矛盾,急需英語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張九明.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應重視的三個問題[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1).
[4]詹小麗.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思考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5).
[5]劉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J].職業教育研究,2005(7).
(作者單位: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