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百科之母”,是技工院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均離不開語文能力。學好語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語言能力和修養,而且能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對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學好語文,能為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增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能力奠定基礎,是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生活以及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
筆者根據技工學校語文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的實踐經驗,對目前語文教學現狀作初步的分析,并對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提出個人膚淺的看法。
一、技校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1.學生“學”的現狀
(1)基礎差,底子薄。近年來,技校生來源素質較差,大部分是落榜生、分流生,是“學習的弱勢群體”,基礎差是他們的共性。根據學校對目前學生學習情況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興趣不濃厚,自控能力較差,上課不聽講、不完成作業;字、詞、句、段、篇等基礎知識差;錯別字多,不會寫請假條和求職信等現象在學生中很普遍。
(2)重專業、輕文化。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都有這樣的思想,“上技校讀書,只要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語文只是一門基礎文化課,學好與否無關緊要,只要學好了專業課,掌握了專業技能就可以”。學生這種“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抑制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更放松了對語文的學習。
2.教師“教”的現狀
(1)信心不足,熱情不高。由于種種原因,技工學校普遍存在重視專業課教學,忽視文化課教學,沒有升學壓力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一些語文教師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對語文教學不夠重視。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把專業課學好了就可以,語文學不學無關緊要。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學計劃不能得到很好地實施,存在著隨意性比較大的不良現象。
(2)教法陳舊,缺乏創新。教學中,教師因循守舊,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手段滯后、教法陳舊、“滿堂灌”“填鴨式”等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教師被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教師無激情,學生無熱情,教學無特色,效果不
理想。
此外,學校“重專輕文”、教材內容滯后、課時偏少等,也不能滿足和適應各專業的教學需求。
總之,技校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與未來社會的人才要求有較大差距。
二、改革技校語文教學現狀的思考
1.轉變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技工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形成綜合職業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作為學校和教師,都要轉變觀念,樹立語文教學與專業課教學同等重要的理念,明確語文教學目標。要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保證足夠的教學時間,并重視教學計劃的實施。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突出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重點進行字、詞、句、文的認、釋、讀、寫,并在此基礎上適當進行能力訓練和提高,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突出技校特點,形成自身特色
技校語文教學,應突出技工教育特點,堅持“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基礎課服務”的原則,突出實用性,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教師應把注重學生“實用”作為根本出發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去發現學科之間的關系,去體會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探索熱情,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第一,方向性原則。語文教學一定要從培養目標出發,注重人才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注重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知識水平、學習方法等。第二,基礎工具性原則。語文教學要強調基礎性,要加強字、詞、句、篇等基礎知識的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第三,學用一致原則。語文教學要盡量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結合,加強應用知識的教學,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二要突出兩點教學改革:第一,要重點突出口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口頭交際能力。技校生畢業后將直接參加工作,融入社會,其口頭表達能力是影響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循序漸進、寓教于樂地開展口語教學和訓練,并寓口語訓練于各項課外活動中,如開展普通話比賽、演講比賽等,讓語文課堂內外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二,要重點突出應用文的寫作教學。應用文是處理事務、溝通關系、聯系工作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有著很強的實用功能,寫應用文是技校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教師要加強應用文教學的序列訓練這一環節,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要求學生練好鋼筆字,滿足學生今后實際應用的需要。
3.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水平
技工學校語文教師,要不斷適應學校專業設置的更新和變化,要不斷豐富擴展知識面,要了解掌握相關專業如機電、數控、計算機等專業的基礎知識,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豐富課堂內容,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所幫助。因此,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觀摩課,評選優質課,開展教材教法專題研究,搞好“以老帶新、以高帶低”“請進來、走出去”等教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相關專業培訓,拓展自身知識面,向“一體化”教師方向發展,體現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學特色。
4.注重因材施教,切合學生實際
面對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的實際,作為語文教師要心中有數,對學生的定位和期望值不能太高,要樹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念,教學過程中要量體裁衣,控制好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切忌好高騖遠。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首先,教師應將教書育人放在第一位。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貼心的教育,如可通過短信、QQ、微博等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展示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喜歡我們,喜歡上我們的課,從而逐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可采取“異步教學”,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放慢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對他們進行查漏補缺;在教材的處理上也要切合學生實際,有些該降低難度,有些該擴展知識,因人而異,靈活掌握,以學生能掌握為前提。
5.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有法”。技校生語文基礎較差,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讓各類學生都能經常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教師可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異步教學、情景教學、啟發式、討論式、多媒體教學等,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少指責,看到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肯定學生的每一個點滴進步;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積極性、參與性就會明顯提高,也會樂意接受。如:在教“條據”的寫作做練習時,有幾道改錯題,筆者讓學生自己去找出文章中的錯誤。起初,學生找了半天只找出了幾處明顯的錯誤;接著,筆者作進一步啟發,請學生結合“條據”的寫法和寫作要求繼續尋找,果然在第二次尋找時,學生將文章中的所有錯誤都找出來了,并且一一加以糾正。實踐表明,老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條件,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就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產生一種“學好了還要再學好”的愿望。這樣的教學不僅學生歡迎,而且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盡可能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投影、多媒體課件等,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對學生的吸引力。
6.改革教學評價,創新考核方法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測的作用。”評價方式不改,教學改革就無法有質的突破。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勵與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技校語文教學應該改革傳統的以試卷、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積極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語文課程特點,創新考核方法,有針對性地選擇閉卷、開卷、筆試、口試等考核方式,全方位地動態評價學生的語文水平,肯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使考核方式不僅成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比較準確的標尺,更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推進器。
總之,要改變目前技校語文教學現狀,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只有對癥下藥,從我做起,從基礎抓起,用我們的信心、恒心和責任心搞好語文教學和教學改革,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使語文教學煥發生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梅縣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