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體育學習中學生焦慮狀態的研究,是現代體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表明,在體育學習過程中保持適宜的焦慮水平對學生學習并掌握運動技術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探求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使學生習到科學、合理的運動技術,體育教師總是討論著不同的體育教學內容與不同的體育學習階段所需求的焦慮水平,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調節技術和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有意識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控制學生的焦慮水平。
一、焦慮狀態的表現形式
體育學習焦慮狀態通常表現為三種基本形式:情感—自主的形式、軀體—行為的形式和認知的形式。當出現情感—自主焦慮反應形式時,焦慮表現為自主喚醒水平提高、苦惱和心理生理性病狀。學生可能體驗到過度的喚醒水平,因而加快消耗能量,出現呼吸和脈搏加快、口渴等癥狀。出現軀體—行為焦慮反應形式時,表現為神經緊張度提高、肌肉發硬、肢體活動不便和運動時協調能力下降,可能導致運動性損傷,協調性被干擾,自主運動喪失,錯誤動作反復出現。當出現認知焦慮反應形式時,反應包括混亂的認識、煩躁的沉思、消極思維以及感覺不受控制的無指向思維、注意力分散、不良的自我功能狀態和過度警覺。調節好這些焦慮反應,對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有著重要的意義。
認真分析學生體育學習中焦慮狀態的表現形式,是控制與調節體育學習中焦慮狀態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了解并熟知焦慮狀態的表現形式,才能選擇直接有效的心理調控措施,以對焦慮狀態施加影響,幫助體育教學和學生運動技術學習。
二、焦慮狀態的特點
為了有意識地控制與調節焦慮狀態,幫助學生學習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成績,以發揮最大運動效能,教師應了解學習焦慮水平的基本特點。
在體育學習的不同階段,體育學習的焦慮水平也是不同的。學習焦慮隨著學習時間的接近而逐漸上升。如學習前一周,到即將開始學習時達到頂點,也有的學生在進入學習時焦慮才會下降,學習后焦慮又要回升,而且還要延續一段時間。所以,對學生不僅學習前要作心理指導工作,學習后也要進行心理放松。
有經驗的學生與無經驗的學生在學習焦慮的表現形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習不同的運動項目時,學生的表現形式也有區別。如在體操項目教學中,有一定經驗和體操基礎的學生學習前焦慮水平要比缺乏經驗的學生高;而在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項目上,則是無經驗的學生學習前焦慮水平高于有經驗的學生。
三、焦慮水平對體育學習效果的影響
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過低的焦慮水平會導致學習熱情低下,注意力渙散,從而影響到運動技術的學習效果。
當學生的心理激活處于低喚醒狀態時,有機體的功能低下,學生學習過程中會感到周身乏力,情緒低落、懶散,注意力易分散,在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技術學習過程中缺乏應有的自信。這種狀況常出現在被動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對教學內容缺少應有的興趣,主觀上希望早點下課,以結束這難挨的時光。
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較不穩定的特殊時期,該時期的特征是情緒控制能力差,喜怒形于色,且容易大喜大悲,因而出現過高的焦慮水平。此類過高喚醒水平對學生運動技術的學習也將產生不良的后果。體育學習中最佳焦慮水平是學習技術的理想的心理水平。在運動技術學習過程中,保持適宜的焦慮水平,可以確保學生最大限度地專注于所進行的教學內容,充分感知運動技術的方方面面,使神經系統的效能達到最佳狀態,這樣運動技術學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對焦慮狀態的控制與調節
體育學習焦慮是學生經常出現的緊張與松弛失衡的一種心理變化過程。它可用一些教學措施和心理練習進行控制、調節,使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保持平衡與穩定。對于焦慮控制的目的在于排除動作學習和操作過程中的障礙,以及通過排除學生的苦惱和障礙來增強他們主觀上的滿意感。控制學生體育學習中的焦慮狀態的最根本的做法,還是要從調節體育學習中學生的身心負荷與明確體育學習目的這兩方面入手。教師要不斷地從學生動作練習的反饋中,尋求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方法,科學安排和控制運動負荷。同時要不斷地教導學生明確體育學習的態度,認真練習,熱愛體育。
焦慮只是一個情感變量,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如何認知變量。任何一個體育教學內容和環境條件,不通過明確解釋是不可能成為壓力進而產生焦慮的。體育學習焦慮產生于自尊心受到威脅,一旦他們感到自己的價值受到別人懷疑或遭到貶低,其自尊心就受到了傷害,焦慮也就產生了。而對自尊心較為有效的保護辦法是提高自信心。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相信學生,鼓勵他們在體育學習中積極練習,適度地運用表揚和鼓勵手段;其次,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氣質類型、性格和興趣愛好及運動技能水平等,合理選擇、搭配一些動作難度小、學習興趣高的教學方法,給予具體指導,以滿足高度焦慮狀態學生的心理需要;此外,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和對待過去的體育學習結果,幫助學生將其體育學習的心理傾向于活動本身,即把動作掌握得更加規范,而非傾向于活動的結果。必須使學生充分發揮其現有能力,并由此而產生成功感,為自信心的建立奠定基礎。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做到因人而異,選擇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焦慮水平。對焦慮狀態的控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長時期的訓練和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這種控制的練習,應與技術、身體素質練習同步進行,并列入教學計劃之中。
(作者單位:無錫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