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教育觀念在教育界已引起廣泛重視并逐步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頭戲,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獨特的教育形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有效途徑之一。為此,筆者就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開展學生的思想教育作初步探討。
一、發掘傳統音樂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樂,原本指思緒的解放,興趣的遷移,情感的抒發,藝術的享受,這是音樂的原始功能;如果匠心引導,也可能形成精神的寄托、心靈的啟迪、感情的升華、藝術的共鳴,這就是人們追求的思想教育功能。
孔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位音樂家。他認為音樂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教育手段:“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在孔子的課表中——禮、樂、射、御、書、數,被列為第二位,他把音樂視為人的最高修養。
孔子的教育學說,被后人如荀子的《樂論》和公孫尼子的《樂記》加以系統化,形成了儒家的音樂教育功能,強調音樂的社會教育功能,強調寓教于樂。
二、挖掘音樂課堂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1.樂的啟迪,心靈的震撼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舞臺,也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熏陶。如講授《國歌》時,筆者加入了日軍侵華的視頻,從視覺上沖擊學生的心靈,讓其感受祖國的命運與榮辱,喚起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當唱到“起來!起來!起來!”時,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油然而升,不少學生流下了眼淚。
2.旋律清晰,善惡分明
在欣賞《梁祝》時,主要從故事中選取了“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這三個情節。美麗的祝英臺的音樂形象和愛情主題曲由小提琴奏出,憨厚、誠實的梁山伯的音樂形象由大提琴奏出,而祝父的音樂形象和封建勢力的主題曲則由低沉的銅管樂奏出。通過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表現了這對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對封建禮教的控訴與反抗。
3.音的律動,美的享受
音樂的美感是一種能夠獲得心理愉悅的感情體驗,積極的感情是美好的,有創造性的,與消極的感情對立的。如教唱《春游》時,這首三聲部的合唱曲對中職學生來說較難。為了讓學生把握好每個聲部,筆者首先把這首曲子的速度、旋律律動講清楚,使學生更加清楚自己的聲部角色。此外,還引導學生把各聲部作了形象的比喻:把渾厚的低聲部比作大海,旋律起伏比作大海的波浪,把音色甜美的中聲部比作藍天,把聲音輕巧、音色明亮的高聲部比作藍天上的白云。這樣,一幅美麗的空間想象畫就浮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各聲部的特色,領會了“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的自然美景,使學生在自己的歌聲中展開無盡的遐想,去體味大自然的美。
4.輕描淡寫,見縫插針
思想教育不一定要長篇大論,有時幾句輕描淡寫,也能引起強烈共鳴。如講授《黃河船夫曲》時,筆者首先把作者及創作的時代背景向學生進行介紹,并通過VCD播放黃河船夫們英勇搏擊黃河的視頻,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學生帶到了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通過視聽使學生親臨其境,展開聯想,進入較高的藝術想象境界。這時教師結合音樂形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親切自然,不牽強說教,不求立竿見影,重在潛移默化。
三、開拓第二課堂,在活動中強化愛國熱情
音樂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課外活動中有時會有更為顯著的效果。在第二課堂開展音樂活動,一定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形勢,適時組織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例如組織五·四青年節、紀念一二·九運動、校園藝術節、慶國慶等歌詠比賽活動,使學生受益匪淺。如《畢業歌》這首反映“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學生坎坷生活的歌曲,激起了學生“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熱情;還有《愛我中華》《保衛黃河》等歌曲也深為廣大學生所喜歡。學生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和考驗自己,擴大了知識面,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強化了學生對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體會到祖國的富饒、地大、物博……
總之,在中職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功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廣大音樂工作者認真、積極地去探索。它不僅需要廣大教師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更需要有一套先進的、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筆者愿與廣大音樂教師一道,為探討職業中專學校的音樂教學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煙臺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