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內涵及外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教育系統勞資沖突的解決,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法律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人力資源管理者不可或缺。對人力資源管理者而言,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做好工作,就要掌握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特點和解決勞資沖突的科學理論,同時,新的任務也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者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具備更好的解決教育系統勞資沖突的素質和能力。
一、要了解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現狀
教育系統的勞資關系,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看,它與企業基本相同。勞動和資本的最初結合是由于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通過生產要素的結合實現利益的創造,從而滿足雙方自身的需要。當前教育系統勞資矛盾的實質是利益分歧,其具體表現為:
因為存在“資本短缺,勞動過?!钡目陀^現狀,這使得在雙方的談判中,資方常常處于強勢地位,勞方處于弱勢地位。我國的企業、事業距離現代市場條件下的現代企業仍有較大的距離,原始的資本積累仍未完成,資本方為加速積累,往往會通過壓低勞動者工資的原始方式來獲取利潤。相對于國資、外資,市場實力更弱的民營企業為了生存,把成本和損失轉嫁到比他們更弱的勞工身上,由此造成對勞動者的傷害。勞動者由于政策博弈能力弱、組織化程度低,在勞資的談判中就處于不利地位。雖然政府對于在企業中設立工會做出了明文規定,但由于大多工會負責人由上級指定,工會難以成為勞動者維護合法權益的代言人,個別企業、事業工會甚至和企業形成共謀損害勞動者利益。
契約是界定勞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是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有利憑據??扑拐J為,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資方和勞方通過契約結合在一起,契約是鏈接雙方的紐帶。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我國目前的非公有經濟的勞動合同很多時候是一種不完全的勞動合同,資方掌握合同的簽訂走向。合同的不完全主要表現為:一是由于勞動供過于求,勞動者在求職中處于弱勢,不少非公有制企業的企業主趁機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二是即使簽訂合同,也是模糊、殘缺或不平等的合同,如霸王條款、生死合同等,一旦發生工傷意外,資方容易利用合同上的漏洞逃脫責任。三是合同多流于形式,合同的執行缺乏監督和約束,資本方獲取大量的剩余控制權,勞動者處于受動者地位。
產權是人們行使財產所有權所引起的相互認可的行為規范,它側重于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勞方和資方分別擁有產權。勞動者擁有勞動力產權,主要是指勞動者對自身的勞動技能、體能和智力等人力資本擁有使用權、收益權、讓渡權、處置權:出資者擁有資本產權,對付出的證劵、實物和貨幣擁有使用權、收益權、讓渡權、處置權。產權的歸屬清晰有助于減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但現實生活中,企業中的勞動力產權和資本產權往往是不清晰的,產權界定的不清晰必然引起所有者對自身有利的理解偏向。阿爾欽認為,產權的界定不清晰時,一種權利是否被侵蝕或者已屬于所謂的入侵者是不明確的。產權的不明確,加之雙方力量的不均衡,受損害的往往是勞動者的權利。
二、要規范教育系統勞資關系處理方式及
策略
就總的來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系統勞資之間矛盾已經不再是改革初期表層的、暫時的、僅涉及福利和待遇的矛盾,而是更多地開始觸及到深層的、長遠的利益的博弈,在更大層面上牽涉到人本身和制度的問題。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勞動者作為我國的主人翁,資本作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兩者的矛盾和相容并存。
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緊張的結果是勞動者異化和資本強勢的并行不悖。在體制轉軌中,勞資關系脫離了社會制度應規制的范圍之內,容易引發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的不穩定。規范非公有制經濟中勞資關系的正確策略應該在于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均衡中尋找。
政府作為超越各階層利益之上的公共權力代表,對勞資關系中的不和諧應予以積極干預。市場力量的不均衡、契約的不完全和產權的界定不清,將勞動者推到社會成果分享的邊緣,淪為弱勢,同時將資本推到強勢地位。社會主義國家政府應啟動其干預機制,超越勞資雙方利益,緩和雙方之間的緊張關系。要致力于建設“強化市場型政府”,一方面政府有責任對產權給予清晰的界定,并保證契約的強力執行。另一方面政府要約束自身,不去侵犯個人權利。在現行體制下,仍需發揮政府傳統的行政優勢,從制度上保障教育系統勞資雙方的正當權益。
退一步說,姑且把教育看成是事業,但就目前的現實來看,實際上它還包含很多企業或者企業因素。因此,只有認識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性質和了解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現狀,才能規范教育系統勞資關系的策略,促進教育改革的不斷向前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單位:安陽鑫龍煤業(集團)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