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地處內蒙古高原中東部,大興安嶺西延的北坡,位于渾善達克沙地東南端,區內半固定沙丘及移動沙丘廣布。整個沙丘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局部發育低洼地、低濕地和積水湖泊,礦區內地勢總體西北高東南部低。最高處位于礦區西北部,海拔1349.87m,最低點位于礦區中部,海拔1311.00m,相對最大高差38.87m。區內全部被第四系風積沙所覆蓋,根據鉆孔揭露,本區地層層序自下而上為: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K1d)、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通古爾組(N1t),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寶格達烏拉組(N2b)、第四系(Q4eol)。下面由老到新分別加以敘述:
一、地層層序
(1)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K1d)。根據巖性組合特征可將其劃分為兩個巖段。一是一巖段(K1d1):位于大磨拐河組下部,巖性主要由灰綠色砂質泥巖,灰黑色泥巖,砂巖組成,灰綠色砂質泥巖含大量貝殼類動物化石,巖段厚度沿傾向和走向變化均大。巖段揭露厚度4.14~505.69m,平均有121.87m。二是二巖段(K1d2):位于大磨拐河組上部,為含煤盆地的主要含煤段,巖性主要由灰色泥巖、砂質泥巖為主,中夾煤層。共含煤6層,大部分屬于層位穩定的可采煤層或局部可采煤層,1、3、4、5號煤層發育較好,層位穩定,可采面積較大,是本次勘查的主要對象。巖段厚度0~322.31m,平均有163.09m。該巖段與上覆第三系地層呈不整合接觸。礦區內有34個鉆孔揭露大磨拐河組(K1d),揭露厚度199.11m(11-9號孔)~505.69m(1-13號孔),平均285.44 m,與上伏地層通古爾組(N1t)呈不整合接觸,礦區內未出露。未見到J3b地層。(2)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通古爾組(N1t)。巖性為棕色、灰綠色砂質粘土、粗砂。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層之上。鉆孔揭露地層厚度24.82(5-1號孔)~338.56m(5-9號孔),平均253.20m。礦區內未出露。(3)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寶格達烏拉組(N2b)。巖性主要以棕色、雜色砂質粘土為主,中間夾薄層粗砂,下部含一至三層氣孔狀玄武巖。與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鉆孔揭露地層厚度97.22(9-25號孔)~563.80m(9-9號孔),平均186.97m。礦區內未出露。(4)第四系(Q4eol)。為近代風積、沖洪積砂礫層、坡積物。第四系地層厚度一般在78.70~141.23m,平均116.67 m。
二、構造
詳查區是一個軸向NE的向斜構造。向斜兩翼傾角不大,一般在3°~10°之間。向斜軸部在11-5、1-3、5-5鉆孔之間通過。在9-7、9-9號孔之間有F1正斷層,傾向149°,傾角75°,斷距>400m。斷層上盤地層為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通古爾組(N1t)和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寶格達烏拉組(N2b)。通古爾組(N1t)地層厚度為563.80m,寶格達烏拉組(N2b)鉆孔揭露地層厚度為287.90m,未見底,斷層上盤沒有見到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K1d)地層;斷層下盤地層為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通古爾組(N1t)、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寶格達烏拉組(N2b)和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K1d)一二巖段。通古爾組(N1t)地層平均厚度為150.82m,寶格達烏拉組(N2b)地層平均厚度為279.89m,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二巖段(K1d2)為本區含煤地層,地層平均厚度為193.54m,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一巖段(K1d1)鉆孔揭露地層厚度為123.84m,未到底。喜山期第三系玄武巖的噴發對煤系地層及煤層沒發現有影響。綜上所述,本區構造復雜程度屬于簡單類型。
三、巖漿巖
該區所見玄武巖主要為喜山期玄武巖。主要是噴發的基性玄武巖,分布在扎格斯臺區西部。通過鉆孔揭露主要為桿欖玄武巖。呈氣孔狀構造,少數為杏仁狀構造。其充填物多為鈣質,該玄武巖區內鉆孔最多見有三層,屬于上新統寶格達烏拉組(N2b)地層中的層間噴發。該玄武巖對煤系地層、煤層及煤質沒發現有影響,只是對隱伏煤田地質鉆探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綜上所述,本礦區含煤地層沿走向、傾向變化不大,斷層有一條,巖漿巖侵入第三系,構造復雜程度屬于簡單類型。
四、含煤性
勘查區含煤地層位于礦區的北部,為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二巖段(K1d2),含6個煤層以及數層煤線,含煤地層總厚度0~322.31m,平均163.09m,煤層自然厚度平均20.75m;含煤系數12.72%;煤層可采厚度平均為17.01m,可采含煤系數10.43%。含煤性較好。根據鉆孔揭露,礦區的煤層賦存區所含煤自上而下編號為1、2、3、4、5、6號共6層煤,其中含大部可采的四層,為1、3、4、5號煤;局部可采煤層1層,為6號煤層,零星可采煤層1層,為2號煤層,以及數層煤線。
五、煤巖特征
區內煤呈黑色,風化后呈褐色,條痕褐黑~黑褐色,呈暗淡的瀝青光澤,局部可見油脂光澤,絲炭發育的層段顯絲絹光澤。常見貝殼狀及參差狀斷口,外生和內生裂隙不發育,脆性差。節理中局部充填有黃鐵礦及方解石薄膜。由于煤巖組分的差異,常見條帶狀結構,塊狀構造。燃點一般為300℃左右,燃燒試驗為劇燃。殘灰呈粉狀~塊狀,灰白~灰色。煤風化后煤質疏松,呈土狀,燃燒時火焰不大。(1)宏觀煤巖特征。各煤層宏觀煤巖組分以暗煤為主,絲炭為輔,夾條帶狀、線理狀亮煤。宏觀煤巖類型以暗淡型為主,半暗型次之。(2)顯微煤巖特征。對區內8個鉆孔41件樣品作了煤的顯微組分組和礦物測定。顯微組分鏡下定量鑒定結果表明:區內各煤層去礦物基含量以鏡質組為主,惰質組、殼質組次之。各煤層鏡質組含量為90.8~100.0%,平均為98.6%;惰質組含量為0~9.2%,平均為1.4%;殼質組含量為0~0.4%,平均為0。顯微組分組總量達到62.3~97.0%,平均為81.4%;粘土礦物含量2.7~37.4%,平均為18.3%;硫化物礦物含量0~0.7%,平均為0.2%;碳酸鹽礦物含量為0~1.6%,平均為0.1%,氧化硅礦物為0。由此看來,本區煤是在氣流閉塞、覆水較深、氧化作用相對較弱的沼澤環境下形成的。(3)變質程度。區內各煤層的鏡煤最大反射率在0.3289~0.4034%之間,平均為0.3647%,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7607-1998”《中國煤層煤分類》劃分本區煤為次煙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