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塔河油田稠油開采采用井筒降粘工藝,目前以摻稀降粘為主。稠油開采面臨稀油資源相對緊缺、修井過程中稠油堵井筒、生產過程中稠油凝管等難題。本文探討了復合化學降粘、微生物井筒降粘對塔河稠油開采的適用性,提出往復泵、大排量深抽電泵等技術以解決低產能特稠油井的機械舉升難題。
【關鍵詞】塔河油田;摻稀降粘;稠油凝管;機械舉升
一、塔河油田稠油開采中的難題
(1)過度依賴稀油資源。全廠目前共有稠油井242口,其中摻稀降粘井238口,占98.35%。化學降粘2006年開始室內實驗,2008年開展現場試驗至今,因其廣普性差,現場推廣應用難度大。電加熱技術因下深受限,易出故障而難以推廣應用。(2)現場管理難度大。第一,新開井摻稀量下調難度大。新開井套壓一般在15MPa以上,只能采用高壓摻稀的泵車摻稀,其排量≥6m3/h,當實際所需摻稀量<6m3/h時,就無法實現下調。因設備限制,造成新開井摻稀量過大,浪費大量稀油。第二,柱塞泵注入量波動。稀油注入量主要由柱塞泵的針形閥控制,由于柱塞泵在工作中導致的注入量不足而凝管或注入量過大浪費稀油。第三,稠油凝管現象時有發生。稠油凝管是一直困擾著現場管理的難題,處理難度大、周期長、費用高,且嚴重影響生產。(3)機械舉升困難。第一,無適應低產能特稠油井深抽的工藝。隨著地層能量的下降,深抽已成為目前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向,12區特稠油井摻稀量大,對于液面低的井小排量泵不能滿足生產要求,大排量泵因受抽油桿抗疲勞強度限制,下深深度受限,目前無適應低產能特稠油井深抽的工藝。第二,油稠導致檢泵周期短。統計數據表明:隨著原油物性不斷變稠,機采井的檢泵周期隨之縮短,因此,原油物性差是目前影響檢泵周期的主要因素。原油物性相對較稀的塔河六區平均檢泵周期最長,為633天,超稠油區平均檢泵周期最短,僅為305天。(4)修井作業難度大。第一,壓井過程中,稠油進井筒。塔河油田轉抽作業時地層還具有較強能量,采用常規的平推、循環壓井時,會形成對地層能量的補充,通過重力分異作用稠油隨之進入井筒造成凝管。第二,施工過程中稠油堵井筒。在施工過程中,在重力分異作用下,相對重的壓井液沉入地層,相對輕的稠油浮入井筒。最后將井筒上部堵死,使起、下鉆無法連續進行。
二、應對稠油開采難題的對策探討
(1)發展多元稠油開采技術。第一,開展復合化學降粘研究。水溶性化學降粘將稠油采出后,油溶性化學降粘只適用于含水低于10%的油井,兩種降粘方式廣普性都差;復合化學降粘可適用于不同含水的油井,同時可達到降低稠油降粘的目的,更適用于塔河稠油降粘。第二,試驗微生物井筒降粘。相對水溶性化學降粘,微生物降粘可一次性解決地面集輸的問題。但由于受溫度的限制,目前基本只能實現地面微生物降粘,因此,塔河油田微生物降粘可從低粘度、淺泵掛(溫度相對低)的機采井入手,逐步向高粘度發展,解決部分油井井筒降粘問題。第三,試驗以導熱油為介質的熱采技術。塔河油田主要試驗的熱采技術為電加熱,其加熱深度超過3000m后,難以正常運行,適應性較差。導熱油加熱溫度可大于350℃,在地面加熱后通過雙管、平行管等方式循環至稠油能流動深度,對其加熱,改善流動性,讓稠油順利舉升至地面。(2)提高摻稀現場控制技術水平。第一,改進工藝,有效控制新開井摻稀量。泵車摻稀時存在排量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泵車摻稀時加裝回流裝置。第二,改進技術,穩定注入量。將原針形閥進行改進,加入銷桿、銷槽結構。從而將閥桿與閥體固定,達到穩定注入量的目的。(3)不斷研發新工藝,解決機械舉升難題。第一,合理應用混配器,提高有效泵效。在適當時機,在高注采比井中應用混配器,提高有效泵效。第二,不斷試驗新工藝,攻克稠油深抽難題。研發稠油摻稀接力舉升裝置和5000m超深小排量深抽電泵。下步研究重點放在抽油機減載器、大型抽油機、液壓動力往復泵、電動力往復泵、大排量深抽電泵斷創新。(4)加強壓井技術現場控制,研究新的壓井液體系。根據稠油的特性,建議研制具有以下特點的壓井液體系:與稠油的相容性好,且不傷害油層;密度可以隨著地層壓力與漏失情況進行。
三、結論與建議
塔河油田是具有世界級開采難題的“兩超、五高”油藏,目前已初步形成適應油田開采的技術系列。其將主要體現在稀油資源緊缺、超深超稠油機械舉升困難、超深超稠油復雜井下技術狀況作業困難這三方面。為不斷提高稠油井的開發水平,針對以上三方面問題,通過對現場技術的改進和對管理的改革,能解決一些生產中的難題。但如復合化學降粘、微生物井筒降粘、導熱油熱采技術、大排量深抽電泵、大型抽油機與抽油桿減載配套應用、往復泵、稠油井壓井液體系等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攻關與創新。
參 考 文 獻
[1]張金波.微生物降粘提高稠油采收率技術初探[J].鉆采工藝.2003(4)
[2]馮蕾.導熱油技術及其應用實例[J].潤滑油.2005(6)
[3]王宏華.抽油機減載器在中原油田的應用[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