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與現實經濟形勢的矛盾已經非常突出,由于土地不能流轉所帶來的各種耕地問題已經擺在了社會的面前,加上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選擇進城務工,加劇了農村勞動力的短缺,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荒廢問題,可耕地面積不斷的減少,直逼18億畝的紅線。通過研究,可以找到多種解決的辦法,其中加強土地的依法流轉是其中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既可以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土地安置問題,又可以優化配置稀缺的土地資源,對于我國的三農問題和產業經濟問題都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土地依法流轉;勞動力;使用權
一、歷史背景
解放后,制定了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廢除了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對國民經濟復蘇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土地的性質不過是從一種私有制變成另外一種私有制。隨著國民經濟不的不斷恢復和發展,工業的崛起對于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單一的農民土地所有制已經不能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所以有了后來的“三大改造”,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將土地收歸集體所有,集中供應城市工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開放前,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間進行流轉。從80年代起,中國開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分兩方面進行。第一,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986年,國家通過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國家土地管理局。第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在使用權上,變過去無償、無限期使用為有償、有限期使用,使其真正按照其商品的屬性進入市場。1982年,深圳特區開始按城市土地等級不同收取不同標準的使用費。1987年4月國務院提出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同年9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出讓了一塊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限期50年,揭開了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1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門的報告,確定在深圳、上海、天津、廣州、廈門、福州進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12月,深圳市公開拍賣了一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是新中國建立后首次進行的土地拍賣。按照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這是中國土地使用制度帶有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長期無償、無限期、無流動、單一行政手段的劃撥制度,創立了以市場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二、現實條件
盡管土地制度不斷改革,但是土地不能流轉仍然是現實的一大尷尬之處。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278萬人,比上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其中,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增加528萬人,增長3.4%。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584萬人,比上年增加320萬人,增長2.6%;舉家外出農民工3279萬人,增加208萬人,增長6.8%。本地農民工9415萬人,增加527萬人,增長5.9%。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都選擇了進城打工這一相對比較賺錢的方式,這對于我國的城市化進城進程無疑有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勢必會倒是農業勞動力的缺乏??梢哉f,土地政策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特點。
三、加強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流轉是指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在不改變農地農業用途的基礎上,農戶對農地使用權或經營權的轉讓或流通,包括了農戶之間自發的農村土地流轉,農戶和集體之間的農村土地流轉以及農戶和相關農業公司之間的土地流轉,其流轉的主要方式有轉讓、轉包、互換、入股、出租、抵押等形式。農村土地依法流轉,可以改變傳統的“以土為本”的觀念,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擴大農民的收入來源,同時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土地荒廢的后顧之憂。在發展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進一步健全農村土地利用機制,嚴格控制流轉后產生的“非糧化”的現象,有條件的農村還可以嘗試和鄰近的城市互換土地。其次就是要健全農村保障體系,解決好轉出農戶的后顧之憂,建立完善的農村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等系列保障制度。再次要大力發展實施村民自治,堅持尊重大多數群眾的意見。最后就是要做好轉入戶的風險防范工作。但是,目前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流轉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晰,流轉中侵權現象嚴重,由于對“集體”概念的具體界定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法律規定,現實中大多數基層干部對土地所有權的歸屬也是很模糊的。其次是土地流轉后“非糧化”現象嚴重。目前流轉的1.09億畝土地中,有5000多萬畝用于非糧生產,占到了總流轉的一半左右。還有就是土地流轉收益分配不規范,農民的利益受到侵占。
但是總的來說加強土地使用權的依法流轉,對于處理好“三農問題”和保護耕地都有著巨大的意義,這個措施需要一個不斷規范的過程。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8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付學先.當代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問題的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