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的研究,在中國現階段的有關公司治理的問題中,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股權結構是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優化股權結構是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基礎,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是股權結構優化的根本保證。文章總結了股份分散型的股權結構模式與股權集中型的股權結構模式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并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最后提出了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機制;股權集中;股權分散
公司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在世界經濟中已經成為了占據領先地位的組織形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提高經營績效的必要條件。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是公司制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是真正實現公司制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證。
一、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的關系
(1)股權結構的含義。股權結構是指股東的產權結構,即公司股東權益的構成和分布狀況,具體而言是指公司內部各種類型股東所持有的股份占總股份的比例以及所持股份的流通與非流通性、股權的集中與分散等。(2)公司治理機制的含義。公司治理機制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公司治理機制是指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條件下,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即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權利和責任關系的一種制度安排。廣義的公司治理機制則涉及到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供應商、債權人、政府、社區和雇員等與公司有利益關系的集體。(3)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的關系。一般來說,股權結構決定著公司治理機制。有什么樣的股權結構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治理機制。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它決定了股東結構、股權集中度;而公司治理機制則決定了如何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利益的分配,是衡量公司經營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只有合理的股權結構才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才能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
二、不同的股權結構模式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
(1)股權集中型。股權集中會給公司治理機制帶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一方面,在股權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模式下,大股東掌握了控制權,其具有限制經理人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行為的經濟激勵,可以更加有效地對經理人的行為施加監管,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經理人與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另外,大股東持有較高的股票份額,與公司的利益相關性也較高,這能夠促進他們有積極性去監管經理人的行為,使得經理人的行為傾向于股東利益最大化,同時也能夠緩解中小股東“搭便車”的問題。另一方面,股權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模式也會給公司治理機制帶來消極的影響。大股東憑借其所持有的較高股票份額,謀取私人利益,從而犧牲了中小股東的利益,甚至會損害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2)股權分散型。在股權分散的股權結構模式下,單一股東缺乏對經理層進行有效監管的動機,導致公司治理機制失效,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形成公司經理層強,外部股東弱的局面。股權分散模式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內部人控制”,經理層掌握著公司控制權,謀取私人利益。在股權分散模式下,單個股東持有公司份額很少,其對公司的監督能力有限,而且其對經理層實施監管獲取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分享,但是卻要單獨負擔全部的監管成本。因此股東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間將進行權衡,并以此決定是否對經理層實施監管。在這種情況下,分散的股東普遍存在著“搭便車”心理,監督經理層行為的積極性很小。
三、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
(1)股權結構復雜。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十分復雜,股票被劃分為國家股、國有法人股、社會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社會流通股,社會流通股又進一步分為A股、B股、H股、S股等。不同類別的股票在股價、流通性和轉讓程序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別,形成了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的狀況。(2)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其是否合理決定著公司治理的效率。我國推行股權分置改革的目的在于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股權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各類非國有股不斷涌入,使得國有股在總股本中的比例有所下降,有效地優化了股權結構。但是目前,上市公司中“一股獨大”的局面依然存在,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依然高度集中,國有法人股依然占據著絕對控股地位。(3)國有股“所有者缺位”現象嚴重。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是確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而當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所有者缺位”。國有股是非自然人持有的股份,其股東理論上應該屬于全體人民,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也是全體人民。但是真正能夠對國有資產使用和處置的只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機關及其授權的相關部門,而政府機關又委托資產經營公司代表政府行使股權,資產經營公司再向企業派出法定代表人,這種不規范的委托代理關系會導致上市公司出現經營者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經理層缺乏為國有資產的利益而實施經營管理行為的激勵,從而導致國有股“所有者缺位”現象的出現。
四、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政策建議
(1)逐步減持國有股,以有效的股權結構制衡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減持國有股,降低國有股的比重,提高社會法人股東和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這已經成為社會公眾和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觀點。國有股減持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國有股配售,二是國有股回購。第一,國有股配售是指在全流通的情況下,向普通的股東以低于市價的方式出讓國有非流通股。國有股配售可以降低國有股權比例,重新配置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促使上市公司內部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從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第二,國有股回購是指上市公司用現金將本公司發行在外的國有股購回,并注銷這一部分以達到降低國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本中所占比重的經營行為。適當的國有股回購有助于減持國有股,盤活國有資產,增加上市公司其他流通股東的持股比例,從而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機制。(2)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形成股權結構多元化。機構投資者是指接受投資者委托,以證券投資為主要獲利方式的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機構投資者與分散的小股東相比,其在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例如,機構投資者能夠解決小股東不具有規模效益的問題,同時也能夠消除大股東以及內部人控制所缺乏的外部獨立性與公開性。機構投資者能夠有效地監督經理層的經營行為,參與公司治理,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3)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優化股權結構。股權分置指的是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一個上市公司的總股份中存在的現象。股權分置改革是由國有股減持和股份全流通的概念演變而來的,是資本市場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制度變革。股權分置改革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改變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促進各類股東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礎,提高上市公司的績效,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和公司利潤的最大化,最終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地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股權分置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我們要穩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
參 考 文 獻
[1]徐莉萍,辛宇,陳工孟.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制衡及其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6
[2]趙秋君.美日兩國公司股權結構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5
[3]高闖.公司治理:原理與前沿問題[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9
[4]葛蓉蓉.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影響的狀態依存性[J].金融研究.2006
[5]杜亞,劉禎藝.解決公司治理問題的利器——股權激勵[J].企業導報.2009(5)
[6]劉運國,高亞男.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制衡與公司業績關系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7]王化成,胡國柳.股權結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J].湖南大學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