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預防和懲治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企業要根據自身的企業文化,制定出符合本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系統規定,明確相關人員責任,并嚴格控制與考核。使內部控制制度既防錯防弊,又有促進經營管理效果的要求,才能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內部控制;預防;懲治;完善
一、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1)環境因素。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在內容范圍、內部控制結構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整個體系還不太完整。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建立,企業經營的環境也日益復雜,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內部因股權的產生而出現多級代理關系,不同利益的訴求者有著不同的目標,內部控制實施存在現實障礙。(2)人員因素。包括企業領導層在內的眾多企業員工觀念落后,對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重視程度不夠。只把內部控制當作查錯,防作弊,確保會計信息準確的工具,而沒有把內部控制作為權力制衡,規范工作流程,優化企業發展的措施,沒有認識到內部控制是針對整個企業進行自我約束和評價。而且,對內部控制的實施目標認識不明確,沒有認識到內部控制的實施目標是使企業整體運行更有序、更合理,資源配置更有效率的重要途徑。管理層人員戰略意識淡薄,只注重短期行為,不重視實施內部控制獲得長期戰略發展機遇。(3)制度因素。制度是各種規范、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首先是企業對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很好的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人員分離制約不到位、重大事項決策無標準現象,企業財產清查等沒有形成制度,內設審計機構不完善,審計職能弱化,出現問題時,無制度可查,無制度可循,無制度可依,時常依靠主觀性臨時判斷,隨意采用處理方法。對于企業出現財務問題時,各關節點信息反饋不暢,未能及時進行糾正和補救,致使損失嚴重。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完善措施
(1)建立以預防為主的監控防線。即在企業一線供產銷全過程中建立相互制約的制度。企業內部從事經營管理時,融入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制度,建立預防為主的監控防線。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提高了違法犯罪的門檻,完善的內控制度,使有關人員在從事業務時必須明確業務處理權限和應承擔的責任,對一般業務或直接接觸客戶的業務,均要通過復核,重要業務一定要采用雙簽制,禁止一個人獨立處理業務的全過程,這樣就可以相互監督,減少舞弊的可能性。建立以內部審計為主的監督防線,即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紀檢監察部門為基礎,成立一個直接歸董事會管理并獨立于審計對象的審計委員會。(2)建立產權明晰的法人制度。內部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標志。對經營者的控制要有以董事會、監事會、審計委員會為主體的內部控制機制。因此,企業應該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來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和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營者的管理規則,明確各自職責,只有這樣,企業領導人的切身利益與企業興衰息息相關,才會有動力去實施內部控制制度,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完善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相對獨立性,來發揮董事對經理層的經營監督作用,從而增加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3)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平臺。為了加強內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企業應設立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而這個平臺要求不僅能夠對信息及時予以識別、獲取和加工,還能采用便于有關組織及其員工在履行其職責時使用的信息溝通形式,以便在企業內部進行信息的縱橫向傳遞。即要讓每位員工清楚地知道內部控制的內容,自己承擔的職責,與他人工作的關系,哪些行為被接受,哪些不被接受以及在控制的過程中和他人溝通的方式和渠道等。一個良好的信息與溝通平臺可以使企業及時掌握企業營運的狀況和組織中即時發生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方針、政策,防范和糾正出現的錯誤或不當,促使各項內控措施有效實施。在內部控制的信息溝通過程中應加強以下方面:第一,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應內容明確、表述清晰、便于理解;第二,企業組織結構的設計不僅要便于由上而下溝通,還要保證信息能由下而上的反饋;第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和教育,由“要我控制”變成“我要控制”,使內部控制制度從一種約束變為員工的內在需求。
參 考 文 獻
[1]李兮.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治理[J].當代經濟.2007(10)
[2]馮宏杰.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幾點思考[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7(5)
[3]時玉同.構建現代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研究[J].企業導報.2010(4)
[4]高志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中國市場.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