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杠桿效應是指財務杠桿的使用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或結果,它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是正向的、積極的,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的,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巨額損失,使企業面臨財務危機,甚至破產。因此企業在運用財務杠桿獲得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要注意控制相應的財務風險。
【關鍵詞】財務杠桿效應;財務風險
一、財務杠桿正效應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經濟建設保持著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但在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另一面,許多企業走向了極端,有的陷入了高投入、高負債、高風險、低效益的怪圈。造成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運行質量下降的強烈反差,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財務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缺乏資本運作經驗。不能有效地利用財務杠桿效應。所以我們應該適度負債,合理運用財務杠桿。(1)確定適度的負債結構。企業負債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確定舉債額度,合理掌握負債比例,考慮合適的舉債方式和資金類別。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舉債的方式越來越多。企業應根據借款的多少、使用時間的短、經營狀況的好壞等來選擇不同的籌資方式。比如在營業收入穩定增長的企業、投資收益率高于借款資金利息率的企業、投資者不愿過多分權的企業、行業競爭程度較低、利潤穩定增長的企業就可以通過負債的方式。適度提高負債的比例。此時,企業的各種狀況相對比較穩定,獲利就有保障,資金流轉順暢。既使負債額度較大,也會較好地支付到期負債本金和利息。在借入資金的同時,還要考慮借入資金期限的長短,企業借入資金的時間越短,企業還本付息的風險就越大,使用期限越長,企業還本付息的風險就小。所以,在具體借入資金時,還要對不同期限的借入資金要合理搭配,以保證均衡還款。(2)進行籌資效益的預測分析。企業在負債時,必須對各種方案進行籌資效益分析。籌集資金時要付出籌資代價。如前所述,各種負債方式基本都要付利息和一定的手續費,那么我們在籌資時就要考慮同樣籌集一筆資金怎樣才能使籌資成本最小而籌資效益最大。在實際籌資過程中:不同的籌資方式有著不同的籌資成本和籌資效益,在具體操作時,可通過計算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與相應方案的投資利潤率進行比較。負債是企業很重要的籌資方式,它的成本的高低影響著企業實際報酬率。當一項投資方案的投資報酬率高于籌資成本率時我們就應將這種籌資方式做為考慮對象,此時,該種籌資是有效益而言的。若企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籌資方式都能帶來籌資效益時,我們應選擇籌資效益最大的方案。反之,當達不到籌資成本時,從資金的使用角度出發,這種籌資式是沒有效益的:從財務杠桿的角度出發,就反映了財務杠桿風險,對企業來講,是不可取的。(3)確保償債能力。負債經營給企業帶來杠桿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比如財務杠桿風險、還款風險等,財務杠桿風險帶來的是投資者的稅后收益率,而還款風險帶來的是能否按期還本付息。若企業不能按期還本付息則會給企業帶來很嚴重的后果,企業如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提出破產申請,這會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二、財務杠桿負效應分析
負債經營在為企業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財務風險。且這種風險隨著負債比率的提高而增大。可見,負債經營并非有百利而無一弊。到目前為止已出現了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和變現價值會計等幾種通貨膨脹會計模式。運用負債資金不當,都會違背負債經營初衷,給企業經營帶來損失。這就是財務杠桿負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1)經營風險的影響。負債經營能否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取決于企業息稅前資產利潤與債務利率的高低。當總資產既定時,企業息稅前利潤率高低決定于息稅前利潤額(EB IT)。而企業未來的EB IT是不確定的,即企業面臨經營風險。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很多,其中經營杠桿的利用程度構成決定經營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經營杠桿作用可用經營杠桿系數來衡量(DOL)。DOL=邊際利潤O(邊際利潤——固定成本)。即DOL為某一銷量下邊際利潤與EB IT的比率,它表示在某銷量基礎上EB IT變動的幅度相當于銷量變動幅度的倍數:經營杠桿的運用將使EB IT在銷量變動時,以更大的幅度同向變動。DOL越高,經營風險越大。當EB IT降低時,經營杠桿作用導致權益資本收益率下降,乃至產生財務杠桿負作用。(2)財務風險的影響。當企業總資產和經營風險不變時,企業選擇負債經營策略,則不僅要承擔經營風險,還要承擔財務風險。(3)投資風險的影響。投資風險是指企業一項投資決策結果的變異性。企業的投資決策活動帶有預測性,其投資回報報酬是不確定的,在負債經營條件下,若資金投向決策錯誤,就會出現財務杠桿負作用。降低企業籌資效益。
參 考 文 獻
[1]郭冰,周海波.財務杠桿與籌資效益[J].山西財經學院學報.1997(1)
[2]尚立偉.財務杠桿對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探討[J].企業導報.
2010(6)
[3]張俊平.試論財務杠桿及企業籌資效益[J].山西財務稅務專科學院學報.2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