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審計風險防范問題,本文從基層的視角,分析了審計風險嬗變的因果構成,提出了規避審計風險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基層審計;審計風險;風險防范;應對策略
一、審計風險嬗變的因果構成
由于受險因素不同,各地審計干部素質存在差異,各有著不同的共性和個性。(1)審計技能不足產生風險。在新的形勢下,審計服務大局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對審計的期望值越來越大,經濟社會發展對審計“免疫功能”作用的需求越來越寬泛,審計的科學發展需要向更高層次推進,資源環境審計、績效審計、成本審計、工程審計等要全面深化推進。這些高層次的審計,明顯不同于初期查錯糾弊式的賬項審計,需要較高的審計技能才能應對,其固有風險難以從賬項上去分析判斷,而風險嬗變是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基層審計干部的思維定勢還是傳統性的,審計技能仍是低水平的,顯然還不適應高層次審計的需要。稍有不慎,審計風險就會伴生在審計過程的各個環節。(2)科技手段運用伴隨風險。計算機審計項目在基層逐步推開,不僅提高了審計效率和效果,而且有利于創新審計技術和方法。但是,僅限于科技手段對數據的采集并依賴數據進行判斷,并不全面綜合分析,同樣伴隨著一定系數的審計風險。因為信息數據不同于賬項依據,干部在運用科技手段中有著主觀性和隨機性,在信息數據利用上,有的因為“作為”不當而采集了不客觀或不需要的數據,有的因“不作為”而遺漏了相關或重要的數據,這些現象都有可能成為審計風險因素。主觀臆斷或技術操作產生的風險,其結果將影響到整個項目的質量或背離客觀事實。(3)社會因素采用潛伏風險。隨著高層次審計項目的推進,需要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多化的社會調查,以多方面的證言證據印證審計項目的各種現象或審計發現的問題。尤其是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上,履行著坐談、問卷、評議、調查等程序,采信著一定比例的非審計證據,有時會直接引用非審計材料。由于社會因素比較復雜,基層審計干部分析判斷和辨別、敏銳力不是很高,在采信社會因素證據上往往潛伏著較大風險,而這種風險不是固有風險和檢查風險所能概括的,在控制起來比較有難度。如果因社會因素的采用與否而發生風險,審計機關或當審干部仍然需要承擔風險責任。
二、規避審計風險的應對策略
(1)堅持審計風險防范原則。審計作為一個社會事物,作為國家治理和服務大局的一種工具,其作用有著相應的長期性,而審計風險具備著一定的伴生性和依附性。防范審計風險,需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和措施應對。基于這一特征,在防范審計風險上,需要持久堅持好幾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實事求是原則。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一條指導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能有效解決審計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切實防范審計風險。其次是客觀公正原則。客觀公正是審計的本質特征,只有堅持客觀的取向,才能保證公正的立場;只有從客觀公正立意,才能減少滋生審計風險的土壤。再次是質量至上原則。質量是審計的“生命線”,質量與風險是成反比例的,質量越高,風險越小。只要始終把審計質量放在第一位,保持質量至上原則,風險系數就會自然險低。(2)增強審計風險防范意識。思想決定行動,意識產生行為。審計風險的有效防范,審計干部是決定因素。無論是固有風險的評估,還是檢查風險的控制,抑或是社會因素的分析,審計干部的意識起著較高地位的支配作用。只要風險意識增強,就能思考出應對風險的防范措施。因此,要對基層審計干部加強風險意識教育,把風險意識教育與審計工作放在等同重要的位置,部署審計工作,既要考慮目標任務的完成,又要謀劃審計風險的防范。要將審計風險意識教育作為基層教育培訓內容的常態持久地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既以風險意識教育推動風險防范工作,又以教育培訓促使審計質量的提高,使之達到雙羸的目的,也從而推進規范審計行為,打造精品審計項目。(3)提高技能防范審計風險。風險意識起著決定作用的同時,審計技能也是防范審計風險的關鍵因素。意識水平再高,而技不如人,同樣依附著高度風險。審計層次越高,內生風險越大。因此,提高審計干部的審計技能,增強法律法規執行力和復雜形勢分析判斷力,是防范審計風險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把增強風險意識與提高審計技能有機結合,才能更加有力地防范審計風險。隨著審計層次的提高和審計范圍的擴張,要因審而宜地加大審計技能培訓力度,社會需要審計服務什么,就要培訓什么;審計項目需要技術型人才,就努力以技能培訓推進專業化建設,特別是打造一批領軍人物和“四手”人才。通過技術能力的提高防范審計風險。(4)實施過程控制防范風險。審計風險的產生是動態變化的,依附于審計程序的各個環節和關鍵部位,隨著控制的力度而強弱變換。越是精細化管理,越是責任到位,風險的依存度就越低。因此,加強審計過程的全程質量控制,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要從審計計劃的制定、審計方式的組織、審計成果的形成等各個環節都落實質量責任和風險責任,強化質量檢查和考核,組織互相評議,開展多元式和質量和風險監督。將風險水平量化納入崗位責任制,與創先爭優掛鉤,樹立風險防范典型,形成審計防范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促使業務干部全員參與過程控制和風險防范工作,以精品意識化解審計風險和升華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