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湖南經濟快速發展,我省人均GDP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然而人均GDP增加并不意味著居民幸福感也在提升,這是因為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府財政支出提高緩慢,即使百姓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改善,其幸福感提升也不明顯。本文將重點探討湖南省財政支出結構效益對居民幸福指數的影響,并基于此研究我省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問題。
【關鍵詞】財政支出;居民幸福指數;人均GDP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2001年至2011年全省人均GDP由6038.65元增加到27517.22元,年均增長32.4%。2011年全省財政總收入成功突破2000億元,達到2460.7億元,比上年增加582億元,增長31%;全省財政支出為3465.8億元,同比增長28.2%。湖南財政政策一直貫徹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然而在湖南人均GDP快速增長,財政收支不斷創新高的今天,居民的幸福感是否也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如何,我們仍未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2011年,湖南財政大力支持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使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的目標基本實現,病有所醫的條件逐步改善,老有所養的框架體系逐步建立,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長沙作為省會城市,2010年居民幸福指數高達0.862,連續三年獲得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榮譽。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幸福指數作為全面衡量人民生活狀況與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應該如何基于居民幸福指數來優化湖南省財政支出結構是一個亟需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本文研究意義
首先,本文提出“幸福財政”的概念,有利于建立居民幸福指數度量體系,并給出從財政支出角度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有效方案。基于居民幸福指數探討我省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問題,全面綜合了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來衡量我省財政支出績效,有利于推進財政支出理論研究的發展。其次,本文為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提供了新路徑,加快了我省財政支出結構的轉型,大力推進了財政發展改革,有利于促進“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再次,“幸福財政”可以彌補傳統以GDP衡量財政支出績效的不足,它是一個包含經濟、公平、福利、環境等方面的多維度概念,不僅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還提供了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有效路徑。最后,有利于提升我省政府財政支出管理水平的提升,為其他省及地方政府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為我省“兩型社會”的建設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做出貢獻。
二、確定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新視角
首先,根據對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消費理論、收入分配等相關文獻的回顧,綜合國內、國外兩個方面的文獻均表明:現在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GDP為核心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從而對財政支出結構失衡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因此得出的結論也不盡完善。其次,本文不單考慮傳統的經濟因素,試圖從居民民幸福指數視角出發,同時考量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一個綜合評價財政支出效益的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幸福財政”的內涵及特點。然后,本文試圖從湖南省居民幸福指數角度來研究財政支出績效,從而給出更合理,更實際、更有針對性的財政支出政策建議。這是將現代經濟理論應用于中國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實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三、湖南省財政支出現狀及趨勢
公共財政體制確立后我省的財政支出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本課題按照功能將我省財政支出結構劃分為經濟建設、社會保障、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支農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個方面。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漸轉軌和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我省財政支出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第一,我省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增長速度不斷提高;第二,保障性支出比重較低,城鄉保障水平發展不平衡;第三,教育支出比重增加不明顯;第四,衛生經費支出比重過低;第五,行政支出比重略有上升;第六,財政支農投入穩步增長。
“十二五”期間,湖南政府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推進“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所以未來湖南會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的,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更多。
參 考 文 獻
[1]Angeletos G.M.,Vasia Panousi.Revisiting the Supply-sid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under Incomplete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2007
[2]黃有光.從數字鴻溝到幸福鴻溝[J].互聯網周刊.2003(43)
[3]田國強,楊立巖.對“幸福—收入之謎”的一個解答[J].經濟研究.2006(11)
[4]胡書東.中國財政支出和民間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