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商務電子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電行業也不斷地受到新興電子商務行業的影響。家電行業的買方市場已日益形成,而依據消費者的消費偏好,電子商務也應當運用到傳統的家電行業中來,本文對家電電子商務市場的興起,形成作出分析并對未來市場走向作出展望。
【關鍵詞】家電行業;電子商務;市場分析
一、家電電子商務市場的興起
隨著大家電零售市場整體規模以及網購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2009年大家電垂直類的B2C網上零售商大量興起,部分一線的B2C商城也開始了介入大家電品類零售業務。易觀國際近期將發布的《中國大家電網上零售市場專題報告2009》研究顯示,中國大家電網上零售市場的整體規模在2009年至2010年都將保持快速的增長。基于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對中國大家電網購市場及其相關廠商的長期跟蹤研究,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認為,2010年大家電B2C網上零售市場將快速發展,大家電生產商將加速網上零售渠道布局。因此,大家電市場的生產商對新銷售渠道的需求更為迫切,而網上零售市場隨著用戶規模增長和用戶使用習慣的逐步成熟,將是大家電市場較為理想的新渠道。易觀國際的研究認為,中國大家電生產商未來的布局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對自建網上渠道保持一定比例的投入。長期以來大家電生產商試圖突破連鎖賣場在分銷渠道中的壟斷地位,加強自身對渠道的管控能力,降低渠道成本,已經紛紛開展了官網直營商城的建設。但是由于廠商運營經驗不足和配套設施投入力度有限,直銷平臺形同虛設,難以形成銷售規模。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認為,為了平衡銷售渠道結構,生產商對自建網上零售平臺應當繼續保持一定的投入,但是其投入重點應當放在具有用戶資源優勢的淘寶商城等B2C平臺上。其次,通過提供賬期、返點等方面優惠加大對一線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等B2C商城渠道的扶持。《中國大家電網上零售市場專題報告2009》數據顯示,2009年綜合類B2C大家電銷售規模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直銷平臺和其他渠道。為進一步提升其銷售能力,生產商有可能通過提供賬期、返點等方面優惠加大對線上渠道的扶持,而大家電網上零售的售后服務難題也將通過統一協調逐步得到緩解。
二、電子商務市場挑戰傳統家電賣場
目前雄心勃勃的家電網購企業,似乎并不諱言將會挑戰國美、蘇寧等傳統家電銷售渠道。以銷售額比較,蘇寧電器(002024)2009年前三季為415億元,如果網購企業全年銷售額達到100億元,無疑會對傳統家電連鎖形成“分流”。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是,網購的價格更便宜。以世紀電器網為例,不少平板電視產品已創下全國家電市場最低零售價格。如創維32英寸液晶電視32L05HR,去年12月該款產品在國美的報價為2999元,而世紀電器網的報價為2780元,如果團購,最低報價只要2650元。此價格較之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低了近一成。而隨著行業主流企業的逐步發展,在服務及后臺的投入開始顯現效果,消費者對主流企業的信任感增強,也開始了大額消費。據世紀電器網CEO王治全介紹,公司2009年元旦期間賣出的52英寸電視只有2臺,而2010年元旦共售出了65臺52英寸以上的電視,家電網購大額消費正逐漸增多。劉強東就表示,“電子商務屬于非面對面交易模式,客戶對服務品質的要求更高,我們企業堅持標準化、統一高效的服務才能贏得市場,這也是電子商務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家電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
據悉,目前已經有包括美的在內的近50家品牌家電企業進駐淘寶電器城。淘寶總裁陸兆禧曾表示,3C家電領域只是淘寶在B2C領域擴張的第一步,下一步還會在更多已經成熟的垂直行業推出類似的商城服務。正是家電網購行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淘寶。2003年初才正式涉足網絡零售領域的京東商城,連續五年增長率均超過300%,2009年銷售額突破40億元,2010年預計將達到100億元。而另一家專注家電網購的企業世紀電器網,2007年銷售額不到1000萬元,2008年增長至1億元,2009年則超過3.7億元,連續三年增長率超過300%。分析人士指出,與京東商城、世紀電器網等垂直類網站不同的是,淘寶本身有著巨大的流量和影響力,淘寶的加入,將使得家電網購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市場容量也會急劇擴大。由于受制于物流配送等后臺的制約,網購企業以往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目前具備規模的網購企業紛紛斥資在二、三線城市設點布局。目前京東商城已經在全國24個城市開通了自己的配送服務,為客戶提供貨到付款等服務,2010年隨著物流及后臺體系的完善,提供貨到付款的城市將達到300個。
參 考 文 獻
[1]鄭長娟.中國家電市場營銷渠道變革與家電制造企業的渠道關系選擇[J].財貿經濟.2006(9)
[2]2000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分析[J].電器制造商.2001(4)
[3]薄曉強.農村家電市場營銷策略初探[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