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能力本位思潮深刻影響著我國的人才培養以及人事制度。本文從人才的內涵說開,結合當今社會現象分析學歷和能力兩者的關系,從受教育者、用人單位以及學校的角度闡述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化的必要性。
【關鍵詞】學歷本位;能力本位
國以才興,政以才治。不論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為了維護其統治、促進其發展,必須建立一支符合其所需的龐大的人才隊伍。人才作為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標準就十分重要。從人才的內涵來看,必須具備三部分,即一定的知識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社會貢獻。其中知識技能是人才的條件和基礎,創造性勞動是人才的外在體現形式,對社會做出貢獻則是人才價值的最終體現,并且這三部分具有相對優越性。相對的杰出于一般人,這也是“人才”與“人力”的區分。正是這種相對優越性,使得人才需要一定的衡量標準。全面的人才標準應該從品德、知識、能力以及業績貢獻這幾個因素考慮。
學歷、文憑的高低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追求高學歷,可以推動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提升,利于國民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一個生態系統,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對于一個健康運轉的社會,學士以下的人才是這個社會人才生態系統需求量最大的群體。社會上普遍有了“學歷越高越好”的觀念,讓人們不得不追求學歷,以滿足一些不正當的心理,或者是為了自己生活水平的保障和長遠的發展。如此一來,催生了文憑的違規發授以及制假販假的猖獗行為;另外擁有文憑的人絕對數量在增加,對文憑的含金量不得不得打上問號。學歷熱的發展必然會使社會的關注轉移到能力上來。
學歷和能力,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非對立的兩個范疇。一般情況下,學歷高的人能力應該更強;能力強的人在獲得高學歷上則更有優勢。學歷是需要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礎,但學歷絕不等同于能力。高學歷低能力、學歷低但能力強的人也絕非少數。對于社會上那些過分關注學歷和職稱的行為,一方面對那些有相應能力而“資格”不夠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是否考慮過招聘高學歷者的性價比如何?對相應崗位是否適用?錄用后又能否留得住人才?我國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了“以用為本”的人才發展指導方針,即“把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圍繞用好用活人才來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積極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和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條件,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要用好用活人才,首先就要轉變人才觀念。其他需要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崗位,則更要看實踐操作能力。總之,應當著重考慮單位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和應聘者的綜合素質情況,這才是以能力為本的科學的人才觀。
人才的造就除了個人的主觀因素及可供能力釋放的適宜的社會環境外,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和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觀念就是以考試成績來劃分學習優劣進而作為人才標準。理論上說考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才方法,但實際上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競爭方式來反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強弱。考試一般考的是知識,知識作為一種信息及其組織的表征,包括了解釋“是什么”的簡單的陳述性知識以及解釋如何操作、解決問題的程序性知識。簡單的知識傳授是無法替代學生在真正情境中的體驗的,能力要有能力的培養方式,好比就算把好幾本專業書本記得再熟,也不可能馬上成為熟練的技師。
以人為本和能力本位是異曲同工的兩個概念。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核心,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堅持以人為本與提高升學率和學歷并不矛盾。在這種理念下學生個性得到發展、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掘,學生就會越自信,學習動力也就越強,更利于他們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所以,可以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本質上就是著眼能力、把提高人的能力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領域也要樹立“以用為本”的價值觀,教育要立足于動態的社會和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強調教育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將能力建設融入到教育中不僅僅需要觀念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育方法、內容,乃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調整。對不同類型和形式的教育來說,能力培養的要求會有差別,但有一些基本的、普適的準則,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教育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當中提出的“21世紀的四根支柱”,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種要求應該在各級各類的教育中都有所體現。
參 考 文 獻
[1]楊東平.從重學歷到重能力轉變是未來我國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J].職業技術教育.2010(24)
[2]國務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6/07/content_20197790.htm
[3]華才.人才概念與人才標準[J].中國人才.2004(2)
[4]常桂全.變“學歷本位”為“能力本位”[J].時政雜談.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