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校企各自資源優劣,闡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構建有利于共享、共贏、共發展的信息資源平臺,從機制體制、平臺框架及內容、平臺建設與管理等方面明確了如何構建特色信息資源平臺。
【關鍵詞】校企合作;特色;信息資源;平臺建設
一、把握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輸出的表現形態
高職院校的可輸出資源優勢包括隱性資源和顯性資源兩方面。隱性資源主要表現為品牌效應、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顯性資源主要表現為人才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和文化資源。人才資源是核心,技術資源是關鍵,信息和文化資源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各自具有眾多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隱性資源表現為:向學校輸出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會聲譽,幫助學校獲得好的生源;搭建學校走向社會的橋梁,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需要,使學校的技術研發方向貼近社會經濟發展,使學校的技術成果產業化。顯性資源主要表現為:參與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資助實訓基地建設,提供技術課題,提供學生頂崗實踐崗位或場所,提供畢業生就業機會,設立師資培訓中心。
二、搭建信息資源平臺充分發揮其作用
從學校角度看,一方面,學校通過輸送不同層次的畢業生,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使企業保持較好的人才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專業建設,增設新的融教學、生產、科研和技術服務一體的實訓基地,為企業培養高層次人才和提供技術研發成果。三是提供師資,為企業的在職人員舉辦資格培訓、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等各種培訓班,開設專題講座,滿足其員工知識更新的需要。四是提供科技力量,解決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成為企業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基地與依靠力量。從企業角度看,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畢業生使用情況分析,為學校提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信息和決策咨詢,促進學校即時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引入企業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校企互動培育師資隊伍、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切實培養企業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企業派出具有工程師以上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作指導教師或兼職教授,充實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隊伍,承擔人才培養任務,成為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中堅,從而使學校面向社會,自覺調整其內部結構,改善管理機制,擴大辦學職能,增強辦學活力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信息資源平臺建設與運行的機制
(1)建立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的動力機制。學校和企業都應從發展的角度,不僅要尋求自身優勢和需要,更要了解對方的優勢和需求,以與學校辦學方向相一致和與企業提升經濟效益為出發點,主動尋找切入點,并將其轉化為動力,形成相應的機制和制度。(2)建立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的激勵機制。從政府層面說,要給予校企雙方在時間、信息、經費、設備、場所等方面的支持,要對校企雙方實施傾斜政策,對參與校企合作的學校讓其享有充分的決策權和自主權,加大資金的投入等等;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要在稅收、行政性事業收費、科技項目承擔、企業認證評級、錄用畢業生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從校企自身來說,校企雙方都應從時間、經費、工資待遇、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激勵員工參與平臺建設,積極為平臺提供資源、充實內容、豐富內涵。(3)建立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的互惠互利機制。學校通過信息資源平臺建設,從中了解企業的技術、人才等需要,了解企業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等,為教學補充豐富的內容,為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科研提供信息渠道,促進高職院校的教學與科研朝著企業需求方向發展,以便更好地為企業輸出有用人才、提供技術與人力資源培訓等服務。通過互惠互利機制建設,促進校企共同發展,實現校企合作良性循環。(4)建立資源交換的運行管理機制。校企在合作中,由于利益關系、隸屬關系、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同,嚴重制約著信息資源平臺建設和資源交換。為此,要建立一套包括國家宏觀政策、面向學校與企業、面向學生與員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各級單位要加強領導,成立機構,制定配套的管理辦法、規章制度,專人專管,推動校企搭建信息資源平臺并實現資源交換。同時,要建立良好的運行評價機制,把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畢業生錄用等是否實現了企業的利益、推動了企業的經濟增長作為衡量學校人才培養和科研質量高低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
參 考 文 獻
[1]劉玉紅.校企合作與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探討[J].雞西大學學報.2011(8)
[2]張焱.高校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現狀及趨勢[J].教育發展與評估.2009(11)
項目基金: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L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