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個有進取心的高職學生希望在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中通過艱苦奮斗,實現自我價值。在奮斗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心理誤區和問題。本文對此類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心理誤區;心理調適;就業制度
一份理想的職業可以鑄造一個輝煌的人生。然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往往很難隨人所愿,使高職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種種惶恐和不安,輕則影響擇業的成功,嚴重時甚至會干擾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影響身心健康。下面對高職學生就業時常見的心理誤區進行簡單分析。
一、高職學生就業心理誤區的表現
心理誤區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別是認知和人格上陷入無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對此缺乏意識的狀態。高職學生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積,導致產生心理誤區,主要表現在:(1)對現狀不滿,選擇的自由度越大越好。就業制度改革給廣大高職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有一部分高職學生認為,既然現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供需雙方完全可以自由交易、自由成交,選擇的自由度越大越好。不希望國家再有條框限制的就業政策。他們抱怨改革的步子太慢,卻沒有想到市場條件下就業制度的改革還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要和國家的勞動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配套進行。而社會不正之風等腐敗現象的存在,使得部分畢業生對現狀不滿,引起心理失衡。(2)抱怨競爭環境,自認為就業的競爭就是關系的競爭。有些高職學生仍抱怨競爭環境不公平,甚至認為,就業的競爭不是素質,能力的競爭,而是關系的競爭。于是不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找關系,不惜代價,重禮相送,用庸俗化的一套對待擇業,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受到損害。還有一部分學生則缺乏競爭的勇氣,長期形成“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在就業中遇到困難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3)只顧眼前利益,選擇單位就看實惠不實惠。由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一部分高職學生就業時只顧眼前利益,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講究實惠,忽視個人的發展。他們的觀點是“管它專業對不對口,掙錢要緊”,“前途、前途、有錢就圖”。在與用人單位洽談時,首先問及的是單位的效益如何,待遇怎樣,他們的眼睛只盯著外貿、金融、保險和電信等經濟效益好的部門,很少問津企業、科研、教育等更能發揮他們才能的部門。在就業中表現出急功近利的趨勢,讓用人單位反感,使部分高職學生雖各方面條件不錯,卻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4)虛榮心理較強,認為就業不會有問題。有的高職學生在就業時過分粉飾自己,認為自己在學校經過多年學習社會上各種工作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有的高職學生在推銷自己時,不實事求是,有意抬高自己,甚至弄虛作假,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在洽談會上,時間短,任務重,招聘人員不可能考核那么全面,只要自己能充分表現自我,管它是否真本事,能簽約就是真本事。
二、高職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途徑
高職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因此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此時就需要進行一定的心理調適。心理調適的作用就在于幫助高職學生在遇到挫折和沖突時,能夠客觀地分析自我與現實,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擾,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保持一種穩定而積極的心態,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職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途徑如下:(1)必須充滿自信。高職學生應把主觀愿望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充滿自信。在平時就應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寬容豁達、開拓創新。在就業遇到挫折困境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暫時困難所嚇倒,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對自己抱有合理而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定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時要適時調整自己的不良心理,對就業的期望值不要太高。(2)正視社會現實。以積極的心態去正視社會,適應社會。目前社會越來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將盡可能為高職學生就業提供較好的環境,為高職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廣闊的天地。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社會為高職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不可能人人滿意。所以,高職學生要從實際出發,更新擇業觀念,增強競爭意識,以便被社會承認和接受。(3)正確對待挫折。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應保持健康穩定的心理,積極進取的態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極退縮,要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調節好心態。有的同學一次落聘就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落聘雖然失去一次就業的機會,但并不等于擇業無望,事業無成。因此,遇到挫折,要百折不撓,知難而進,因為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會是平坦的,只有堅強不屈,頑強拼搏,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4)客觀評價自己。要通過心理測驗、自我反省以及旁人了解、弄清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所在,看看你最大的興趣與最強的能力是否與之相適應。當你選擇符合你的興趣并需要利用你的技能來完成的職業時,你便會感到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如果你興趣大大超過了你的能力,你就必須找到發展和提高技能的新方法。
參 考 文 獻
[1]李家華主編.高職學生就業與創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思學主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中國商業出版社
[3]魏冬云主編.高職學生心理問題探析[M].中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