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春節回老家過年,奶奶便會給我們這些外出的兒孫們一人一個“平安符”。“平安符”是她從當地的廟宇向神明祈求來的。每每年關,奶奶就會備好各種果品、“生禮”,并帶上我們平時給她卻舍不得花的零用錢,到村里人們供奉的廟宇向神明求簽卜卦,答謝神恩,祈求平安,希望她的兒孫們身體健康、賺大錢,出入平安、好順利。每次她總是興沖沖而去,樂呵呵而歸。我想肯定又用我們平時給她的零用錢,換回了一疊“平安符”。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的這么快。我們還沒從七大姑、八大姨、叔伯、同學、好友家的酒桌上緩過神來,已過初五,我們又要陸陸續續外出工作了。奶奶便會一個一個地把前年給我們的“平安符”換回去。看著我們滿懷虔誠、小心翼翼接過“平安符”,幸福的笑容,伴著桑滄的皺紋,泛在了奶奶的臉上。而我們也便帶上了奶奶濃濃的“心意”出發。
黃色的薄薄的一張紙上寫著“保平安”三個字,還有一些看不懂的符號,被奶奶仔細地重疊,疊成了一個三角型的小包,上面只露出“平安”的“平”字。
一年里,奶奶的“愛心符”常伴左右。每每失意的時候總會想起奶奶給的“平安符”,看著“平安符”,想著奶奶,仿佛還能感覺到她那暖暖的懷抱,心便暖烘烘的。也回味著出行前奶奶一再叮囑我要平平安安,感受著逐漸遠離的家鄉留在我身上的余香,心里又多了一個希望,又有了一份新的囑托。
曾經有朋友見到我錢包上的“平安符”,笑著問我,“那是什么啊?”
“這是我奶奶給我們的,她要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它隨身攜帶,神明的信物,很是靈驗,它可以保佑我們出外平安。”
“你也信這個?”
我說,看你如何理解了,心誠則靈,更重要的是每當我見到這個“平安符”,總會想起奶奶平時在家對我們的教悔與囑咐,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要多交朋友,要心平氣和,少與人爭斗,實在做事,實在做人,要潔身自好,色字頭上一把刀,要少喝酒,酒是穿腸毒藥……想到這些,在工作中、為人處事的時候就會多留心,不敢言過其實,便也謹言慎行……慢慢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性。幾年下來,少了些磕磕碰碰,凡事倒也是平安如意。
而此時,“平安符”的靈與不靈對我們來說這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是奶奶給我們的“良苦用心”。
說著說著,便把朋友感動得淚眼婆娑,有這樣的奶奶真幸福。
這時也讓我想起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寫的一首短詩:“我把我的愛意,折成心形的香囊,用柔韌的絲線,系在你的身上,伴你風餐露宿,漂流四方,我相信,那古老的礦石,和那鮮艷的色彩,因為我的虔誠,一定具有神奇的力量,日日夜夜,佑你平安……”
很多時候,做一件事情,看似多余和幼稚,其實,卻讓自已的親人少一點牽掛,多一份心安。能這樣就值了。
平安符,是一個載著濃濃情義深深關愛的載體,一個傳遞著人間真情的使者.殷殷祝福,絲絲愛意,溫暖著你我,溫暖著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