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即忍受與耐煩,表現在外,是低頭下視;蘊藏于心,是沉著默照。忍受與耐煩的人,能夠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紛攘,不怕責難,不怕干擾;忍受與耐煩的人,能夠觀照內心的雜念妄想,消融煩惱。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做人要忍受,才能有人緣;做事要耐煩,事業才能成功。
有一位年輕人畢業后到一個海上油田鉆井隊工作。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鉆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拿給在井架頂層的主管。年輕人抱著盒子,快步登上狹窄的、通往井架頂層的梯子,當他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時,主管只在盒子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又讓他送回去。于是,他又快步走下梯子,把盒子交給領班,而領班也是同樣在盒子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次送給主管。
年輕人看了看領班,猶豫了片刻,又轉身登上梯子。當他第二次登上井架的頂層時,已經渾身是汗,兩條腿抖得厲害。主管和上次一樣,只是在盒子上簽下名字,又讓他把盒子送下去。年輕人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轉身走下梯子,把盒子送下來,可是,領班還是在簽完字以后讓他再送上去。
年輕人終于開始感到憤怒了。他盡力忍著不發作,擦了擦滿臉的汗水,抬頭看著那已經爬上爬下數次的梯子,抱起盒子,步履艱難地往上爬。當他上到頂層時,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他第三次把盒子遞給主管,主管看著他慢條斯理地說:\"把盒子打開。\"
年輕人撕開盒子外面的包裝紙,打開盒子--里面是兩個玻璃罐:一罐是咖啡,另一罐是咖啡伴侶。年輕人終于無法克制心頭的怒火,把憤怒的目光射向主管。主管又對他說:\"把咖啡沖上。\"此時,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啪\"地一聲把盒子扔在地上,說:\"我不干了。\"說完,他看看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許多,剛才的憤怒發泄了出來。
這時,主管站起身來,直視他說:\"你可以走了。不過,看在你上來三次的分上,我可以告訴你,剛才讓你做的這些叫作'承受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這就要求隊員們有極強的承受力,承受各種危險的考驗,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完成海上作業任務。很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過了,只差這最后的一點點,你沒有喝到你沖的甜咖啡,現在,你可以走了。\"
忍耐,大多數時候是痛苦的,因為忍耐壓抑了人性。但是,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忍耐了常人所無法承受的痛苦之后,才出現在你面前的。千萬不要只差那么一點點就放棄了。
忍耐實在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處世的藝術。
貓和老虎的區別不僅在體形,還在于是否會爬樹。傳說,貓科家族為了吃到鮮嫩的鳥,開始練習爬樹。爬幾步掉下來,再爬再掉下來,有些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折磨,就不再訓練,另外一些則堅持了下來。后來,放棄的成了獅子和老虎,而堅持的成了貓和豹。如若拋開其它,單以是否會爬樹作為一種標準,那么很顯然:貓和豹是成功的,因為不厭其煩的好耐性讓它們最終贏得了勝利。
耐煩的人做事,不會虎頭蛇尾。有\"人間瑰寶\"之譽的敦煌石刻,從開鑿,歷經數代增建,漸成千余石窟群。如果沒有這些耐煩的僧人、藝術家,前仆后繼,個個窮盡一生的智能與生命來雕琢,那能完成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奇偉杰作傳于后世?
耐煩有恒對于成功立業實在太重要了,然而\"不耐煩\"幾乎成了當今年輕人的通病。不少青年人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不但身心浮動,尤其對工作不耐煩,比如\"跳槽\"成了家常便飯。沒有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崗位,如此怎能讓上級放心的把責任交付給你?一個不能受到領導信任、器重的人,如何能得到鍛煉和發展呢?所以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問:我讀書耐煩嗎?我工作耐煩嗎?我對人耐煩嗎?如果不耐煩而又沒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最后還是功虧一簣,仍然沒有水喝。所以說立身成功的秘訣,只在于\"耐煩有恒\"而已。
做人就是要耐得住諸多煩事,要在不斷的挫折和困難中成長。要活著,就要耐煩。忍耐是一種功夫,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也沒有學會忍耐,稍微有一點不順利,就怨天尤人、罵罵咧咧。忍耐是一種境界,一個沒有博大胸懷的人,是永遠學不會忍耐的。
太平天國研究名家羅爾綱先生(1901-1997),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少孤貧,全靠寡母幫補縫衣店維持生活。羅母乃文盲,但成名后的羅爾綱卻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在太平天國研治上出成果,全靠母親從小對他的\"栽培\",在性格上打下基礎,懂得忍耐的必要性。
羅母因貧,只能替人縫補,且只能買最便宜的亂絲亂線,得一根根解開后才能接捻使用。羅母也許需要兒子幫助,從小教兒子必須將結子一一解開,將絲線一條條理清,無意中培養了羅爾綱靜心專注的好習慣,\"鍛煉成忍耐小心、不茍且的好習慣。\"而且,母親盡其所能將她兒時聽來的故事講給羅爾綱聽,什么山熊奶奶變人啦、羊公公被狼吃了、仙女下凡……培養了兒子的好奇心。忍耐力與好奇心,恰恰是一名優秀學者的必備性格。
1930年6月,羅爾綱從中國公學畢業,赴北平求職,替人干十分枯燥的抄錄。由于這項工作十分繁難,前面幾位都因缺乏耐心,沒干多久便撂了挑子。羅爾綱堅持干了一年,終于完成此任。
1904年,入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青年顧維鈞,主修國際政治,但課程表里卻有一門礦物學,且為必修。顧維鈞大惑不解,跑去問教務長,問是不是排錯了?教務長說沒排錯。顧維鈞說我們學政治的去學礦物,既沒用又枯燥。教務長答曰:\"你面對一門又沒用又枯燥的學問,用耐心將它學會,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國教育界早就注意到忍耐對人生的重要性。
確實,我們每個人如果能站在一個超越自己的高度,凡事做到設身處地的想問題,做人做事心平氣和,并力求把事情做圓滿,特別在工作與生活中,只要在碰到\"很煩\"的事時,便告訴自己--要忍耐!然后仔細地、耐心地、不動氣地分析該如何做這些事,解決這些問題,就象鄉村的老婦面對一團團亂絲亂線,卻能氣定神閑地將結子一一解開,將絲線一條條理清后接捻使用,我們便有了\"忍受與耐煩\"的本事。而且還能把\"氣與煩\"當成人生的調料,享受烹飪自己的過程,讓忍受與耐煩變成一種樂趣,那我們就真成了一個忍受與耐煩的高人,想不成功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