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上旬,當記者在北京王府世紀大廈六層的中非商會辦公室見到劉建軍時,他身邊正圍繞著一批想去非洲淘金的“冒險者”,有農民、下崗工人、大學畢業生,也有公務員和白領。14年間,在他的熱心幫助下,已有兩萬多名中國人在非洲各國建立了50多個“華人老板村”,實現了財富夢想。在別人眼中,這位河北漢子簡直就是黃金、鉆石、紫檀等非洲寶藏的代名詞。從縣長到市外貿局長,再到“西非六部聯合名譽大酋長”,老劉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請讀下面的龍門陣。
局長闖非洲,
華人“桃花源”里發現商機
年過六旬的劉建軍身高1.8米,濃眉大眼,笑聲爽朗。他出生在河北景縣農村,曾當過縣長和保定市外貿局長。1998年,中國尚處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作為外貿局長,劉建軍發現保定的外貿出口形勢十分不妙。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他發現只有非洲似乎與這場金融災難無關,他決定去非洲考察。
數月時間,劉建軍跑了非洲10多個國家,發現非洲雖然發展滯后,但當地富人及白人的消費能力很強,許多商品的售價比我國高出許多倍。
劉建軍有一位朋友在中國駐贊比亞大使館工作,考察即將結束時,朋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幫個忙。這位朋友說:“贊比西河北岸有一群保定人,他們的簽證已經過期8個多月,還留在那里不肯走,這樣滯留下去會惹麻煩。你老劉是保定的官,趕緊做做工作,讓他們回去吧!”劉建軍聽了有些疑惑:不是說非洲很苦嗎?怎么還有老鄉不愿意回國呢?
他趕了好幾個小時的路,終于在贊比西河畔見到了被當地人尊稱為“中國專家”的老鄉,其中大部分是保定呂家莊一帶的農民,也有幾個河南、安徽人。兩年前,他們跟隨北京一個建設單位來援助莫桑比克興修水壩。到非洲后,他們發現這里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種什么產量都很高,根本不用施肥。但當地人的種植觀念和生活方式還很原始,比如:玉米成熟了不收割,吃多少掰多少;要繼續種植,就從已經干枯的玉米稈上直接掰一個玉米棒,剝點玉米粒,然后用腳隨便在老玉米稈旁邊扒一個小坑種下,沒有壟,種哪算哪。玉米稈越立越多,實在找不到空地的時候,他們就趁著刮風,從上風處用火燒。
時間一長,這幫中國人就和當地農民成了朋友,并將自己的耕種方法教給他們,當地黑人也樂意將自家多得不計其數的土地讓給這些“農業專家”一部分,連租金都不收。保定農民發現,只要不懶惰,這里的錢比國內好賺多了。當地一斤白菜賣2美元,一斤黃瓜2.5美元,一根蔥要1美元!由于氣候溫暖,這里每年可以收獲三季水稻。所以,援建工程結束后,他們就不愿意離開了。
劉建軍沒能將這些人勸回國,反倒是老鄉們央求他幫忙續簽,而且他們還想把妻兒也接到非洲來團聚。
劉建軍回國后費了不少勁,終于幫這些河北老鄉辦妥了續簽手續,還把他們的妻兒也護送到了非洲。但孩子們到了異國他鄉,上學怎么辦?抱著“幫人幫到底”的想法,老劉又開始張羅在河北尋找老師,但有穩定工作的老師都不愿去非洲。最后,一對教師夫妻勉強答應去一年,條件是保定這邊的學校要給他們辦停薪留職。
1999年5月,當劉建軍再次來到這個贊比西河畔的小村莊時,眼前的景象把他驚呆了:一年內,有近百名中國北方農民到此謀生,這里儼然成了一個“華人村”。原本在國內當村長的人到了這里還是村長,會計仍當會計,男人種菜,女人種花,籬笆圈里,六畜興旺。大家的生活都過得十分富裕,一年下來,人均收入竟高達三四萬美元!
那對教師夫妻一見到劉建軍,上前抱住他就哭了起來。老劉心里“咯噔”一下,難道出什么事了?等他們道出原委,劉建軍才松了一口氣???,不是因為委屈,而是感激,他們感激劉局長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原來,這對教師夫婦在當地開辦的學校不僅解決了“華人村”孩子的學習問題,還吸納了不少非洲本地人來學習漢語。作為農場主,他們還擁有草場、水井、磨坊、牛羊、池塘和森林。薄暮時分,倚著面包樹欣賞美麗花田和頭頂的彩云,順口吟誦幾句惠特曼的《草葉集》……這對浪漫夫妻感慨道:“這哪里是貧窮、落后的黑非洲,簡直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啊!”當年結算,兩口子種植收入4萬美元,學校收入3萬多美元,一不小心就在非洲圓了富人夢。
樂當“擺渡人”,助中國同胞異鄉創業
這些中國農民在非洲種地致富的經歷,深深觸動了劉建軍。他當過多年縣長,知道國內耕地少,有些地方,每個農民平均也就一畝甚至幾分田地?!拔覈皇莿趧恿^剩,二是資本流動性過剩。而非洲是地球上唯一一塊沒有被完全開發的富饒之地,說田地,到處是肥沃的黑土腐殖層;說寶藏,黃金、鉆石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當地人吃飯從來都不是問題,餓了,爬到樹上去,伸手摘幾個香蕉、芒果就可以了。所謂‘吃飯靠大樹,穿衣一塊布’,正是非洲一些國家的真實寫照。為什么不能把勞動力作為商品流轉起來?為什么不把資本引出國門流動生利?”劉建軍為自己的想法感到興奮,他有了在非洲建立“華人老板村”的最初構想,準備從家鄉召集大批貧困農民、下崗工人和商界老板到非洲創業。
這次回國后,劉建軍印了很多宣傳資料,見人就宣傳“非洲是個好地方”。他說非洲不窮,非洲是塊處女地,到處都是寶;他說非洲大多數地方并不熱,許多地區與云南、海南處在同一緯度上,四季如春。熱的地方是北非,是撒哈拉沙漠;他說非洲勞動力十分廉價,月工資只需20美元,開農場、搞工廠都很好雇人;他還四處向人介紹:在非洲租地的年租金為每公頃(15畝)幾美元,有的國家甚至不要錢,租賃期從39年到99年不等。
但宣傳了3個月,卻沒有一個人找他報名。大家都不相信印象中貧瘠落后、疾病橫行的非洲,會是一個黃金遍地的創業樂園,甚至有人不屑地說:“哄誰呢,咋不拿北極來忽悠人啊。”劉建軍不理會別人的懷疑,又在保定召開了“走進非洲”大會,并以自己在政界的影響,請來了各縣的縣長,作動員報告。他還請求各個縣政府開通電視直播,讓所有保定的農民都能在家收看。如此大動干戈的宣傳,還是沒人響應。
就在劉建軍心灰意冷的時候,兩個在保定經商的溫州人給他打來電話,說想去非洲。結果,保定人沒招到,倒是有50多名溫州人報了名。老劉很快就幫他們辦好了出國手續,并且不收取一分錢的“中介費”。
劉建軍能夠體會到第一批溫州人在異國他鄉創業的艱辛:因為不通當地語言,他們到市場上買賣東西要用計算器來完成?!澳惆闯鲆粋€1000,顧客搖頭;他按一個500,你如不同意,再按一個800,他點頭就成交了。”劉建軍說,為了掃除語言障礙,這些溫州人開始用漢語拼音把當地語言記下來,活學活用,急用先學。如斯瓦希里語“你好”,就用漢語拼音標出“哈巴瑞”;“請幫助”,標出“它法打里”。開始拿著本本說,時間長了就不用了。這種交易和學習當地語言的辦法,后來也變成了“中國老板村”“村民”與非洲人打交道時最常用的溝通方式。
見精明的溫州人都去了非洲,并在短短幾個月內賺了不少錢,保定人紛紛“躁動”起來,找劉建軍報名去非洲“插隊”的人越來越多,有農民,有老板,也有知識分子。商人李柱是其中一員,他在非洲的掘金經歷極富傳奇色彩。
和劉建軍去了一趟烏干達后,李柱頓時感覺開了眼。幾個月后,他就在該國租了12000畝地,租期五年,租金共是12500美元。他原本計劃種菜、養魚,搞一個農場。非常幸運的是,李柱租的這塊地上有一座山,山間有一瀑布。有一天,在瀑布邊,一塊石頭吸住了他的公文包——他的公文包上有兩塊磁鐵。李柱很吃驚,迅速請來專家進行勘察,結果把他高興壞了:這是一個含鐵量在60%以上的富鐵礦。繼續勘察,專家還發現了金礦、鉆石礦和蛭石礦!于是李柱改變計劃,搞起了礦業……如今,他已是大名鼎鼎的達菲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資產過億。
李柱的成功帶動了不少中國人在非洲買山、買礦石開采權。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價格便宜得離譜;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價格就貴一點。就算貴的,開采成本加運輸費,也只相當于國內礦石價格的1/3左右,而礦石中的“寶貝”含量卻十分誘人?!皠偣變葋?、烏干達有些礦區,路面是用礦石鋪的。由于含銅量高,路面都發綠。那里有的礦石含銅量高達40%,我國的礦石含銅量能達到6%就很不錯了。”劉建軍介紹說,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但在幾內亞,玉石竟論噸賣。據中國專家鑒定說,非洲玉的質量決不遜于我國的岫玉或獨山玉。
這些在非洲創下驚人財富的保定人,回到家鄉后又是買車又是建別墅,使得更多的北方農民怦然心動。發展到2002年,每月找劉建軍報名去非洲的人多達四五百。這些人來到非洲后,有的承包土地當農場主,有的建水泥廠,有的做商貿生意,有的買山開礦,大多都打拼成了老板。
傳奇大酋長,在非洲打造50座“中國老板村”
在劉建軍的倡導下,這些來非洲淘金的中國人,漸漸在異國他鄉形成了一個個“保定村”,按照老劉提出的“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產業拉動、避強就弱”方針,在國外投資落戶。由于95%的“村民”都是老板,當地人都稱之為“中國老板村”。其實,那只是中國人在非洲駐扎地的一個統稱,并非真是一個村落的概念。
每個“老板村”的規模不等,人數多的近400人,少的僅50多人,大都來自河北保定,也有一部分其他省份的人。每個村都有經過民主選舉的村支書和村主任,負責和當地政府簽訂項目,組織和協調村民的工作,解決糾紛,為村民統一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用劉建軍的話說,“老板村”的模式就是避免以往中國人在國外單打獨斗的狀況,其原則是:變麻雀戰為運動戰,變游擊隊為正規軍,變出口產品為出口產業。
2003年,劉建軍從外貿局退休后,被選為“中非民間商會”會長,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帶動中國人到非洲創業上。在“文化先行、義利兼顧、背靠祖國、追趕世界”的指導思想下,他為非洲“保定村”制定了《保定村組織辦法》、《保定村民公約》、《保定村臨時黨支部條例》,還親自作詞,創作了《保定村民之歌》:“告別家鄉,揮手太行,打起行囊,飛過藍天,越過海洋。遼闊非洲,播撒春光;帶著囑托,帶著理想,發展友誼,共富國強……”
2004年初,劉建軍在南非創辦了中國武校。隨后,他又在保定開設了“非洲青年培訓班”,招收非洲青年,并教他們學習中文和中醫,學習農業和商貿知識。2005年,他還創辦了中英文刊物《非洲之窗》,供乘坐往返非洲航班的客人閱讀和在華的非洲朋友訂閱。聘請贊比亞、烏干達演員到北京和保定表演,還組織了近百人參加的中非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舉辦之后,劉建軍和他打造的非洲“中國老板村”火了,新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全球著名新聞媒體爭相報道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派團去“保定村”考察。然而,在“出名”的同時,劉建軍也承受著不為人知的辛苦和艱險,以及各種惡語攻擊。
2007年4月,他在國外為“保定村”談合同時遭遇搶劫,被歹徒用匕首劃傷了手臂;2009年秋天在剛果,因勘察礦山建路,當地沒有手機信號,劉建軍和同伴在一棵樹下過夜,天亮才發現,身邊的大樹上一只大蟒蛇正窺視著他們的腦袋!比這些更令老劉難受的是來自各方的攻擊,西方一個自由撰稿人在加拿大寫文章,稱他是“圈地屯糧的殖民主義分子”。
然而,非洲人民卻因劉建軍讓他們糧食大豐收、經濟大繁榮,而加冕他為“西非六部聯合名譽大酋長”,并贈送給他1000公頃良田,還邀請他參加總統女兒的婚禮。國內有人攻擊劉建軍,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撈錢,而他卻先后被授予“全國百位公益事業楷?!薄ⅰ肮埠蛧洕ㄔO功勛人物”、“世界杰出華商代表”、“國外創業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
讓劉建軍最高興的,是在非洲看到了中國人擁有長期經營權的大片土地上,長出了山東登海的玉米、袁隆平的雜交稻;看到異國的華人醫院門口,排起了幾十米長的候診患者;看到來華進修的非洲青年滿口都是中國話;看到非洲一些貧困地區的百姓,能穿上物美價廉的中國服裝,用上中國制造的電器;看到坦桑藍寶石、錳礦、瑪瑙,裝進運往天津港的集裝箱,在為非洲人民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出了力,添了彩……
14年間,經劉建軍組織去非洲的中國人已達24000多名,他們在尼日利亞、肯尼亞、蘇丹、贊比亞等非洲32個國家建立了50多個“中國老板村”。這些鄉音繚繞的“村子”以驚人的速度在異國崛起。最令他們自豪的是,現在幾乎每個“村”,都能收看到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華語節目。
這些年,劉建軍在幫同胞到非洲創業的同時,也在西非經營著自己獲贈的1000公頃田地,大面積種植熏衣草、藥材等,為他贏得了可觀收入。此外,他還注冊了帶有自己肖像的“酋長”牌國際商標,如“酋長”牌海外華人專供酒、“酋長”牌皮具、箱包、手機、農用工具、彩鋼瓦、絲網、營養食品、摩托車等。外交部領導曾高興地鼓勵老劉,讓他把“酋長”牌出口非洲的產品發展到上百個!因為只有文化的融合,才有持久的合作與友好發展。
盡管已經積累了近千萬財富,今天的劉建軍依然穿最樸素的襯衫,喜歡吃清粥小菜?!捌鋵崳抑皇莻€村長”,劉建軍說,看到自己帶到非洲來的“村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他就感到很幸福。
從縣長到局長,再到如今的“名譽大酋長”,劉建軍稱得上功成名就。當筆者問他“您已經60多歲了,有沒有想過不再這么勞頓,而是在家安享晚年”時,老劉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回答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為。”并且背誦了一首自己寫的打油詩:“有錢難買老來忙,地球就是健身房。人生經驗挑著用,助人助己也輝煌!”
(責編: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