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在萬眾矚目中如期舉行,跨年演唱會是江蘇衛視一年中規模最大,現場觀眾最多的一次現場音樂類節目,除了做好調音工作外,我們還做了5.1環繞聲的錄制實驗。
在電視節目的聲音中主要包含四種元素:語言、音樂、音效和觀眾效果;在《跨年演唱會》的這幾個元素中,語言以口白或者歌曲唱詞的形式,鑒于現場的擴聲環境的限制都是以單聲道的形式進行收錄的,音樂和音效作為前方聲道的L-R構成的主體聲音是以立體聲的形式收錄,而且這三種元素直接進行收錄并不具備較強的現場空間感;而觀眾效果不但具有渲染節目氣氛的作用,而且具有較強的現場空間感,所以這次5.1的制作中,觀眾效果的收錄和制作成為了制作的重點。
一.5.1環繞聲電視節目錄制的前期準備和錄制
1.錄制的環境
這次5.1環繞聲的錄制是與跨年演唱會同時進行的,地點在南京奧體中心體育館
2.話筒的選擇
這次環繞聲的錄制是在帶擴聲的體育館內場地進行,而且實驗的機會難得,我們準備用環繞聲制式話筒,立體聲制式話筒,和點話筒三種制式的話筒進行拾音,這樣也可以比較出各種制式話筒在拾音和聲場營造方面的優缺點,同時在最終的混音環節,取長補短共同完成這次環繞聲的制作。環繞聲制式中我們使用了HOLOPHONE的H2-PRO(圖1)進行錄制,這是7.1制式的環繞聲話筒;因為我們的錄制目的是制作5.1的環繞聲作品,而且鑒于通路的關系,所以只收錄了他L/C/R/LS/RS聲道。 (圖1)
在立體聲制式中我們使用了一支SCHOEPS ORTF Stereo Microphone MSTC 64 U(圖2)的立體聲話筒、一組DPA 3511 Stereo Kit w. 4011-TL(圖3)的立體聲組話筒和兩只Sennheiser MKH418-S(圖4)話筒進行拾音。
在點話筒方面,使用了四支森海塞爾MKH416-P48U3(圖5)超指向話筒進行拾音。
3.話筒的擺放位置選擇
話筒的選擇對拾音的效果非常重要,話筒擺放的位置,對于拾音的效果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在話筒擺放位置方面我們對不同制式的話筒有不同的考量。
在環繞聲制式話筒的位置選擇上,我們希望能較好的體現節目錄制所在場地的整個聲場狀況,在后期縮混時,將以這個話筒拾取的聲音來還原聲場。所以,我們將話筒放置在內場的圓心的位置,處于縱向中軸線上,并且升高到6米位置(圖6),這樣可以拾取更多的看臺上觀眾反應的聲音,有助于更好的還原整個大聲場。
在立體聲制式話筒的位置選擇上,我們希望能收取到帶小聲場的清晰地觀眾反應聲音,這樣可以彌補環繞聲話筒聲場感過強,清晰度不足的缺點;同時在鏡頭切換,聲場變化的時候也可以起到過度地作用。所以我們將SCHOEPS ORTF Stereo Microphone MSTC 64 U放置在內場圓心偏右位置。高度兩米,以更好的拾取內場的聲場狀態;俯角30度向下,以獲得更好的清晰度;話筒拾音中軸線與主擴聲陣列系統面垂直,與擴聲系統同向,以減少擴聲系統對拾音內容的影響(圖7)。以場館縱中軸線為軸,偏左位置以同樣的形式架設了DPA 3511 Stereo Kit w. 4011-TL,以AB立體聲的制式來拾音(圖8)
在內場后區還設置了兩支Sennheiser MKH418-S話筒拾音角度中軸線與場館縱中軸線呈45度角(與HOLOPHONE右環左環同角度),高度2.5米,30度仰角指向兩側觀眾區;這樣既可以清晰地拾取到后區看臺上的觀眾的反應聲音,又可以作為環繞聲制式主話筒后左環繞和后右環繞的補償話筒,在聲音清晰度方面做一些補充(圖9)
在單聲道制式話筒的位置選擇上,我們有兩點考量。首先希望收取到清晰地觀眾反應聲(圖10);其次,應節目組工作人員的要求在年輕觀眾比較密集的搖滾區架設點話筒,以增強節目的互動感(圖11)。所以我們在搖滾區架設了四支森海塞爾MKH416-P48U3做為點話筒,為了避免超低音箱對話筒的影響,我們將話筒盡量靠近觀眾區域,并且利用416話筒拾音角度小的特點,避免了直接收取音箱的震動面的聲音能量。 (圖10) (圖11)
4. 話筒的調試與錄制通道的設置
話筒的信號是通過現場接口箱送到轉播音頻車上,并通過lavo 66調音臺記錄在車上的protools工作站上。
在話筒接好以后,我們首先逐支測試,保證信號的暢通和干凈,因為現場用電環境比較復雜,所以對線材的抗干擾性等的要求就有所提高,對于有干擾的通路,我們逐一排查和解決:然后在彩排的時候在正常的擴聲條件下對話筒的增益和推子位置進行調整,因為在擴聲現場拾音,現場環境是嘈雜的,所以信噪比對于后期的縮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最后我的處理方式是在正常擴聲的環境里請了兩名同事在距離點話筒60公分的地方模擬觀眾歡呼,依據這個參考量再留出6db的余量,保證錄音時不會過載。因為LAVO 66在節目的錄制中還要負責整個直播信號的傳輸,所以在節目進行中不方便對調音臺進行翻層的操作,所以在均衡器的運用上我們選擇BYPASS,這樣雖然在現場監聽時會有較多的低頻,不是很舒服,但卻方便了后期的處理。
在通道的設置上,除了架設的話筒的通路外,還將PGM立體聲軌,音樂信號立體聲軌,話筒信號單聲道軌也單獨記錄在PROTOOLS工作站上。這樣方便了后期的縮混,而且將節目信號和話筒信號記錄成齊頭文件的形式,也解決了同步的問題。
二.拾音的收獲以及可行性研究
這次在帶擴聲的音樂節目現場進行環繞聲的拾音,在電視音響制作方面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在后期縮混完成后我們聽到在現場還原和氣氛渲染上,觀眾效果環繞聲拾音相比立體聲拾音來說有很大的加強。同時我們也發現在進行5.1節目錄音時還有一些值得特別的地方。
1.主話筒的位置
環繞聲的現場還原是其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所以聽者在環繞聲營造的聲場中的聽音位置在環繞聲制作中是很重要的。在話筒的位置選擇上,主話筒的位置選擇也就特別重要了。主話筒營造了整個聲場的氛圍,提供了聲場的大小,環境、聲學條件以及最重要的聽音者位置的信息。在這一次拾音中,為了照顧攝像機的位置,我們將主話筒放在場館偏后的地方,導致在混音時發現聽音位置靠后,在聲畫結合時,這樣的感覺更加明顯,最后是通過增加點話筒的比例來減弱主話筒環境感,但干聲的增加使整體空間感就有所減弱了。但是在節目錄制的時候,拾音的黃金位置和攝像的正景機位通常是重合的,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節目開場前可以將主話筒架設在場中拾取干凈的現場聲,然后在后期縮混的時候用來確定聽音者的置,在下一次的拾音中我會進行這樣的嘗試。
2.電視環繞聲時代的實現條件
在這次環繞聲的制作中,我深刻的認識到,在電視節目制作上實現環繞聲的錄制,錄制設備,播出設備,傳輸設備、終端設備的支持和錄音技術的支持固然很重要,但各工種的配合也一樣重要。因為電視節目的聲音,參考畫面一定是PGM的畫面,所以聲音與畫面的配合:聲場的變化和鏡頭調度的配合就顯得很重要。在這次環繞聲的制作中,就出現了類似的狀況,比如有時候觀眾的歡呼已經非常熱烈了,鏡頭卻還在表演者的特寫,這樣在立體聲制作中是沒有問題的,但在環繞聲的制作里,聲場的遼闊感和小景別鏡頭就形成的矛盾;同樣,快速的大景別和小景別畫面的切換也對聲場與其配合增加了難度。因此,鏡頭調度和畫面配合也是電視環繞聲制作不可不重視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