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我市教育系統掀起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改革高潮。這是學習洋思中學后,針對我市、校實際情況開展的一個課堂教學改革??偨Y洋思中學,結合我校幾年實踐,我覺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有效、符合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它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先學”和“當堂訓練”都是自主學習,“后教”是合作學習,全過程都是探究性學習,而且處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下是我以此模式為藍本,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歷史教學特點,擬定的我校特色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初步實效。
第一環節:復習導入(5分鐘)
該環節分復習提問和導入新課兩部分。復習提問的主要內容是上堂課的主要知識點,其主要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檢查學生對上堂課主要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迫使學生養成課后要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二是通過提問上堂課中與新課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點,既可以引入新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鋪墊,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導入新課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導入新課,既可增強知識的系統性,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又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第二環節:揭示教學目標(2分鐘)
該環節的主要作用是告訴學生本堂課應該掌握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按性質可分為思想目標、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通過投影和口頭敘述等多種形式來出示教學目標,通過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本堂課應該達到的思想、能力和知識三方面的目標要求,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自學課文,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環節:指導學生自學(1分鐘)
在本環節中教師交待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第四環節:學生先學(10分鐘)
該環節主要有兩項任務:一是結合插圖、投影看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二是思考練習題。在教材中,課文敘述簡明扼要、言簡意賅,圖像系統重點突出、類型多樣,二者密切配合、相輔相成。學生在自學中結合插圖看課文,以文解圖,以圖釋文,真正實現圖文對照、揚長避短,可以幫助學生切實增強讀圖思維、圖文轉換和善于觀察的學習能力,掌握運用圖像的基本技能。練習題主要包括課本中的“活動題”和“閱讀材料”等欄目,以及教師列在投影上的知識體系結構中的填空題,學生通過結合插圖看課文,這些練習題絕大多數是能夠看懂并能獨立解決的,教師的講解反而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把讀書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有了思考的余地,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容器。
在自學過程中,學生難以完成的難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少數理解性強的知識點,二是理清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結構。對于第一個難點,可以讓學生在相應的問題上標上記號,教師進行“教師后教”環節時,學生可以集中精力對這些問題去聽、去想、去練、去理解,這種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聽講比“囫圇吞棗”式的聽講效果要好得多。對于第二個難點,在學生自學時,教師將事先整理好的知識體系結構以板書形式列在投影或黑板上,通過列出知識體系結構,可以理清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變“死記零散的知識點”為“活學系統的知識網”,這對學生完成自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下事先把知識體系結構整理好,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刻苦鉆研教材。
當然,自學時間是有限的,自學結束后,教師就要以做練習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查,因此學生就有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否則就會因做不出教師提的問題而落在別人的后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一般的學生只要集中精力,是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學任務的,但是還有少數學生因閱讀、識圖、分析和理解等能力較差,再加上精力不夠集中,學習基礎較差,在規定時間內就難以完成自學任務。對于這些學生,就要“笨鳥先飛”,在課下提前對將要學的課文先進行自學,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以彌補自己在課堂上的各種不足,并激勵其多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識圖、分析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訓練。但在運用過程中并不理想,這些學生的自學效果較差,沒有老師的督促很難完成任務。
第五環節:教師后教(12分鐘)
在“教師后教”環節中就可以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選擇最佳的講練方法。對于學生掌握好的知識點,就略講、少講、甚至不講,學生也可以不練;對于學生掌握差的知識點,就詳講、多講、講深講透,學生也要多練,從而收到良好的講練效果。該環節重點要做到“精講”和“多練”兩方面。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當堂訓練(15分鐘)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主要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的回顧與總結,其主要任務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該環節,將本堂課的主要知識點串聯到一起,進行系統的總結歸納,明確重點難點,強調注意事項,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讓學生形成縱橫交織、相互聯系的知識網絡,從而起到提綱挈領、構建框架的作用;另外,教師還要將本堂課的教學得失進行總結,在課下寫成教后記,以完善和指導今后的歷史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自學,對課文和插圖掌握的程度如何?課本上的練習題和知識體系結構中的填空題會不會做?要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就需要通過“當堂訓練”這個環節來完成??梢圆捎枚喾N多樣的形式來完成該環節,如提問提寫、上臺填空、上臺指圖等。在課堂上提問所設計的題目一般要為本堂課的重點內容,能在課本上直接找出答案來,而且要盡量使題目簡單明了化。由于在課堂上給了每個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只要按要求認真做了,就應該會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否則就意味著在自學時思想開了小差,沒有按要求去做。
課堂提問點名,也要突破傳統。傳統提問方法的原則是“誰會誰舉手,誰舉手誰回答”,這樣不會的學生不舉手也不回答,也就高枕無憂了,這種“會者答,不會者聽”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很民主、很符合常理,實際上卻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和放任自流,使得學生缺乏壓力感和競爭意識,養成惰性,不思進取,從而導致回答問題的總是班里幾個少數的優等生,對于占絕大多數的中差生則懶于去思考,懶于去舉手回答問題。這種提問方法,學生也就有了壓力感和競爭意識,總是在想“老師會不會提問到我?”“老師會提問我什么問題?”“我要不會回答老師提的問題怎么辦?”等,這樣就迫使每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敢有絲毫馬虎,變壓力為動力,提高自學效率。提問時,對于那些難度不大的題目,以及課本上沒有現成答案而需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歸納的題目,教師就先給學生以提示,或者將題目分解成若干個呈遞進關系的小題目,用啟發探究的方法進行層層深入提問,以降低題目難度。
綜上所述,在歷史課堂中積極貫徹“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突出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主線的教學“三主”原則;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變“被動聽課”為“主動自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學生在課堂上緊張學習,在課下輕松少作業,有效減輕了過重的課業負擔;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經驗,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就是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把學生真正解放出來。
E-mail:114153580@qq.com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