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數學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及應試制度的影響以及學校硬件條件的限制,使得我們現在的數學教學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很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40分鐘的時間內都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數學課堂的小主人。如何讓枯燥的數學課堂真正意義上“活”起來,我想應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仔細認真思索和面對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游戲不只是在音樂、體育學科中體現,在數學教學中也能應用并且效果也很好。《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興趣是學生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無興趣,決定了他們對學習的態度,而游戲活動正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基本載體。
實踐表明,內容豐富多彩的游戲能夠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不僅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能夠激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而且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實踐結果表明,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求知力都得到大大的提高,也容易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游戲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情趣。
好奇、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他們單憑興趣去接受事物,感興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據有關資料統計,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力最多只有10分鐘,教師要想把教學內容講解完整,單憑講、說無濟于事,這時就應該順勢改變教學策略,在教學中穿插些與本節課程內容相關的環節,因勢利導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重拾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游戲正可以順應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游戲中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新的知識。如:二年級的《排序》這一課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排序”這一概念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書上的插圖,設置“站隊找伙伴、擺水果、發文具”等游戲,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和情調,讓學生始終被愉悅的氣氛所陶冶、感染。
其次,游戲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因素,他們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表象的事物記憶深刻。相反,邏輯思維能力稍弱一些。如何憑借中間媒介把邏輯性強的抽象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學生易接受的、形象性強、簡單的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內容,游戲恰好充當了這樣的中間媒介物。運用直觀的手段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的口、手、腦、眼等多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經驗表明: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具體事物和圖片都能引起學生高度的注意力,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教科書上的知識我盡量做到實物化、形象化。
比如在教授數字“9”組成時,我利用不同顏色的乒乓球、巧克力糖、卡通畫紙等學生喜歡感興趣的東西讓他們親自動手去分,分后還要用語言表述給全班同學聽,每分對一題可以拿走一份相對應的物品,最后比比誰得到的獎品多。并在此基礎上又設計了找伙伴的環節,找9名同學,按照數字1~9給學生編號,編號9的同學站在中間喊口令,其余同學手拉手邊唱邊跳,在編號9的同學喊停后,編號1~8的同學兩個數字合起來是9的好朋友,學生能馬上找到各自的伙伴。學生學習興趣盎然,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避免了教師在前面大量講解,學生反復死記硬背。這樣,學生就主動地參與了游戲的實踐過程,每一位同學都在嘗試與體驗于游戲的情境之中,不但培養了他們的思維反應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以上的方法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體驗。我相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去探索、去研究的話,數學課堂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呼蘭區蕭紅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