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余留芬毅然放下收入可觀的事業,挑起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帶領村民艱苦創業,使一個偏遠的少數民族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小康村、示范村。
巖博村地處貴州省西部烏蒙腹地,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受自然條件限制,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到2001年,全村仍然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人均收人不足800元。
上任后第7天,余留芬召開村民大會商量修路事宜。修路要占用土地、搬遷房屋、投工投勞,最要命的是缺資金,一些村民開始打退堂鼓。
余留芬沒有放棄,她下定決心:就是-用手刨,也要創出一條像樣的路來。白天,她和鄉親們一起掌鋼釬、掄大錘、搬石頭;晚上,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缺少建設資金,她拿出自己的積蓄。經過3個月奮戰,一條3公里長、4米多寬的水泥路終于修通。
接下來的幾年,余留芬帶領村民陸續修通28.5公里通組公路,覆蓋所有自然村寨;實施以改房、改廁、改路,改圈:改灶和硬化、綠化、凈化、亮化、美化為主要內容的“五改五化”工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10年前,巖博村曾賣出1400多畝林場。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余留芬考慮把林場“贖”回來。可買回林場要23萬元。這究竟值不值?她同村干部連夜上山,一棵樹一棵樹地數,心里有底后,她墊資6萬元,并多方籌集資金,湊足了17萬元預付款。然后以林場為基礎,通過間伐林木、抵押貸款,逐步積累起村里的第一筆發展資金。
為幫助村民致富,余留芬采取“農戶+協會”模式,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個體運輸業和鄉村旅游業,興辦煤矸石磚廠、特種養殖場、小雞孵化廠、酒廠等。2010年,巖博村集體資產達84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5600元,擁有大小車輛160多輛,家家住上了漂亮的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