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啟智代表:農村要想留住人才,就應該讓農民成為人人認可的光榮職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民”成了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至今也沒有多少年輕人想去當農民。現代農業更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懂市場的復合型農民。國家必須要像培養其他各類專業人才一樣,加大力度培養適應農業發展的新一代農民。我們應該鼓勵和引導二代、三代農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讓全社會認識到,農民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職業,是人人認可的光榮職業;讓大家,特別是農村年輕人,看到從事農業是有前途的,在農村大有可為。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自立委員: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呈現多樣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已不僅僅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還有越來越多的“非農民”,例如:投資農業的城市居民、取得城市戶籍的返鄉農民工、回鄉大中專畢業生也在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者如何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者成為掌握農業技術、具有專業化素質、懂經營和管理的現代農業從業者。現代農業從業者的培訓內容上應突出專業性,對從事不同經營內容的從業者,例如: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戶等,應根據其專業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其生產經營能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已成為代表、委員的共識。
2011年,中國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53.5%,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九三學社中央向兩會提交了一份書面發言,指出:用信息化提升農業科研創新與推廣能力;制定國家農業科研創新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進行國家農業科研創新信息化環境建設;建設國家農技推廣信息化工程;加強科技攻關,研發相關信息化關鍵技術和設備,以此促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創新成果等人戶到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在這筆資金的利用上,劉嘉坤代表表示,我國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建議國家加大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