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人大代表駐地長長的走廊,記者在1523門牌號前停下腳步。按下門鈴,一個沙啞的聲音傳來:“請等一下!”
開門的是一個樸實的農村婦女,素面朝天,面孔略顯疲憊。她熱情地把記者迎進門。
她是來自安徽省旌德縣的基層全國人大代表一白地鎮洪川村黨支部書記余的娜。從1994年至今,她已在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近20年。
“我們村是山區,1400多口人,只有900畝良田,人均0.6畝田,種的糧只夠農民自己吃。”余的娜說,這些年來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很多,農村各項事業進步很大,“但和城里比,農民還是辛苦,收入還是低!”
“你看,城里人六七十歲退休在家,但在農村,種田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說實話,種田不劃算,除了成本賺不到幾個錢,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種田。”
“我是農民代表,如果不為農民做點事,農民選我做什么?當人大代表的這些年,我每年的建議都和農村有關。”她低著頭,若有所思。
2012年,她帶來的建議依然帶著鄉村的泥土氣息,每一件都牽掛著農民的心。
“農村交通還不方便。我們縣城沒有鐵路、沒有高速、沒有水路,對農村經濟發展是很大的一個障礙。”她說,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在轉移支付方面應該有專項資金。
“還有農村醫療,現在基本實現全覆蓋了,但農村居民合作醫療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各搞各的,能不能把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合理統籌?”
“當村干部不容易啊。”62歲的余的娜感慨,“我們經常去縣里各個局要錢,一個單位一個單位跑,這家批5000元,那家給1萬元。其實,現在國家惠農資金很多,農業、水利等都有錢,但是不能整合使用,發揮的經濟效益就比較低。”
“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領導也難。但對于農村最薄弱的地方,能不能再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她輕輕地問,語速緩慢,卻透著一種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