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常人也可獲“超級視力”
一般人成年后正常視力為1.0~1.5,我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視覺神經系統仍有相當的可塑性,經過儀器矯正和科學訓練后,可獲得2.0及以上的“超視力”。
該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大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小組與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完成的,其成果在《科學報告》在線發表,相關技術也已在此前獲得了兩項美國發明專利授權。
據科研人員介紹,人眼并非一個完美的光學系統,除了存在近視、遠視和散光等“低階像差”外,還存在大量難以用普通光學手段測量和矯正的“高階像差”。而視覺神經科學的一個基本理論是“視皮層的發育具有關鍵期”,認為視皮層在關鍵期關閉之前較容易改變,而之后則較難改變。
近年來,研究者利用自適應光學矯正技術,來矯正人眼的高階像差,以提高成年人的視功能,但收效甚微,遠達不到理論期望值,而且不能離開矯正儀器。
周逸峰小組與張雨東小組合作,創造性地將視知覺學習與人眼自適應光學技術相結合。他們做了這樣的對比實驗:兩組被試者進行同樣對比度檢測任務的知覺學習,其中一組做了人眼高階像差的矯正,有較理想的人眼光學系統,另一組沒做高階像差的矯正,是普通人眼光學系統。結果發現,矯正過的小組在對比敏感度和視力上都有了顯著提高,視力平均提高30%左右,而且在5個月后復測時仍可保持;而另一組的敏感度和視力水平提高很少。
這一結果表明,成年人的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適應光學矯正儀提高人眼光學系統質量后,再進行知覺學習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視覺功能,甚至可能達到2.0及以上的“超視力”。當然,視覺神經系統可塑性能否實現,受限于人眼的光學系統成像質量。只有當高階像差被矯正時,視覺系統的可塑性才能得到發揮。
業內專家指出,上述研究成果可用于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以提高視力低下患者的視功能;同時,也為正常人達到“超視力”水平提供了可能。不過,要達到真正的臨床治療、使正常人擁有“超視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摘自《人民日報》)
英研發出比閃存快百倍的新型存儲器
英國研究人員最近報告說,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基于“電阻性記憶體”的新型存儲設備,與現在廣泛使用的閃存相比,耗電量更低,而存取速度要快上一百倍。
電阻性記憶體的基礎是憶阻材料,這種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在外加電壓時其電阻會發生變化,隨后即使取消外加電壓,它也能“記住”這個電阻值。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的存儲設備與現有閃存相比更快更節能,是業界近來的研發熱點。但以前開發出的這種存儲設備只能在高度真空環境中運行。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應用物理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現可用硅的氧化物制作一種新的憶阻材料,相應存儲設備可在常規環境下運行,因此應用價值大大提高。
研究人員安東尼·凱尼恩說,這種新型存儲設備的能耗只有閃存的約千分之一,而其存取速度是閃存的一百倍以上。
據介紹,這項成果與科學史上許多發現一樣都是源于意外。研究人員最開始是在用硅氧化物制作發光二極管,但在實驗過程中出了故障,發現所用材料的電學性質變得不穩定了,檢查之后發現它們電阻在變化,原因是已經變成了憶阻材料,于是正好把它們轉用于研發新型存儲設備。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