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雛鷹農牧集團(以下簡稱雛鷹集團)是河南省地地道道的農民辦起來的企業,從24年前的家庭養殖個體戶,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從當年的200元起步創業,到如今的市值超過百億,企業資產36億元,在同行業內資本市場位居第一。雛鷹經歷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
支持雛鷹集團發展起來的動力就是:堅持學習和創新,堅定信念,堅守誠信,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簡單用幾個詞語來詮釋,就是“學習、堅持、吃虧、模式、回報”。
第一,學習。雛鷹集團從公司的領導者到員工都不斷學習行業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素質。公司董事長侯建芳在清華大學EMBA的學習過程中,被老師的一個觀點所吸引,從而奠定了公司上市的信心。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也積極聽取同行意見,借鑒他們的長處,內部集思廣益,認真采納下屬的合理化建議。
第二,堅持。雛鷹集團24年來唯一堅持的主業就是“養殖”,直到今天也是緊緊圍繞“養殖”的主線,完善和發展以“養殖”為軸心的產業鏈。企業發展過程中確有許多的“好機遇、好門路”,但是,我們始終選擇了“養殖”,堅守了“養殖”,事實告訴我們,堅守住了,也就成功了。
第三,吃虧。雛鷹集團,作為一個純粹的農民辦起來的企業,每前進一步都要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接觸最多是農民,而農民是什么?在中國,農民依然是弱勢群體,農民怕吃虧,農民無法承擔任何風險,他們可以少掙錢,但不能賠錢。
在“非典”期間,雛鷹集團始終堅守“農戶賠錢,雛鷹有責”。我們以全家、全公司的資產承諾兌現給農民。當時人人都知道,雛鷹集團吃大虧了,但雛鷹集團迎來了用金錢無法構建的誠信體系,迎來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信任與支持。后來公司出臺的任何模式,農民都云集而來,爭先報名,簽訂合同,因為他們知道跟雛鷹集團合作不會吃虧。
第四,模式。公司要發展,一定要選好的模式,要選適合自己的模式。雛鷹集團了解到農民群眾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的情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探索,把農民的優勢、劣勢系統地總結、消化、過濾。從養殖技術、防疫理念、食品安全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制定相應的政策,采取相應措施,實施相關方案。雛鷹集團組建養殖基地、小區,把農民引進來,分階段、流程化實行“六統一”服務措施,創立了獨特的“雛鷹模式”,該模式的順利運行,使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第五,回報。雛鷹集團發展了或者說成功了,但我們并不為此多么喜悅或驕傲,一路走來,實屬不易,可以說經歷了千辛萬苦。我們心里更清楚還有很多農民兄弟渴望致富,還在想著創業,而又為啟動資金犯難,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4月24日,我們在黃河迎賓館以家族名義(用我們分紅的錢),向河南省慈善總會捐贈人民幣5000萬元,用于資助貧困大學生以及想實現創業夢想的農民兄弟;又向紅燭老區公益基金會捐贈人民幣5000萬元,用于幫助老區教育及農民兄弟的項目。
雛鷹集團成長的歷程,是我們肩負責任的過程,也是產生價值,回饋社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