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焦慮無處不在,有的人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有的人是因為面臨太多的機會,不知道何去何從。
阿來屬于后者。他已經有五年的工作經驗了,前兩年在國內一家全球財富五百強公司做招聘專員,后三年在國內一家獵頭公司做顧問。現在有一家歐美全球財富五百強公司給了他一個招聘專員的職位,他正在猶豫要不要去。
阿來覺得公司內部的招聘比較瑣碎,但比較輕松,壓力較小;獵頭公司的顧問對人的能力要求更高、更具挑戰,但壓力較大。兩份工作他都愿意從事,如果一定要選擇,他更偏向于在獵頭公司做顧問。
他在《職業錨》描述的八種類型“技術/職能、管理、自主/獨立、安全/穩定、創業、服務、挑戰、生活”中,阿來“創業、自主/獨立”兩項的得分遠遠高于其他類型。也就是說他渴望建立或創造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譬如公司、作品等,而且希望在自由度高、少受約束的環境中按自己的想法展開工作。
阿來的長期職業目標是創立一家獵頭或培訓公司。要實現這個目標,在現有的公司工作比到新公司更有優勢。阿來現在工作的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做得非常專業,而且阿來的工作內容也包括開拓客戶,這些都是以后創立自己公司的可貴經驗。新的公司與職位并不能提供這樣的條件。即使阿來跳槽,也應該去一家規模更大的獵頭公司,而不是去公司內部做人力資源。
由這個案例引發的思考:如何區別誘惑與機會呢?
最根本的方法是未來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實現你的長期職業目標。事業上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譬如你想在40歲自己創業或在一家大公司做到較高的職位,需要的能力、知識、經驗不一樣,但它們都需要長期的積累。
有一個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一家急速發展的美國公司招聘一名二把手,經過大量的篩選后選中了一個人。他曾經在著名的雷朋眼鏡公司做過市場主管,在職期間公司的銷售額翻了兩倍;也曾在古姿化妝品公司工作,同樣業績不錯。到了這家公司,不到一個月他離職了。當時很多專家對此分析指出,在一個成熟的公司成功的人,未必適合在創業型的公司工作。
阿來想創業,就職于成熟知名的大公司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因為大公司分工細致,員工在其中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國人在外企做到再高位置或許只是“金螺釘”;自己創業,公司雖小卻五臟俱全,你要承擔“馬達”的作用。兩者的目標客戶、市場往往也不一樣,大公司管理、系統都較完善,這些對剛剛起步的小公司是不可能直接借鑒的。
由此看來,不是所有的誘惑都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