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行走中的玫瑰》
作者 閭丘露薇
出版 時代文藝出版社
時間 2012年4月
定價 32.80元
別人對她說:“你的運氣真好,每件大事都輪到你。”
她告訴別人:“我的運氣是因為過去的積累。我的運氣在于,我讓別人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讓別人相信了我的能力?!?/p>
平靜淡然的語調中有種無處不在的自信,那是經年歷事之后的能量堆疊,不驕不躁,不溫不火,卻令人折服。
她,是閭丘露薇。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作為在巴格達地區唯一的一名華人女記者進行現場報道,她無畏槍林彈雨,在戰場穿梭,眼神堅毅,鎮定自若地采訪,因此,“一戰成名”。別人叫她“戰地玫瑰”,我說她是鏗鏘玫瑰,堅韌有力。
她寫過幾本書,《利比亞戰地日記》、《不分東西》等,說的都是那些時事政治軍事戰爭里繞指柔看待百煉鋼的故事。我喜歡她不含糊的寫作態度,那種不含糊,是連她自己都驚訝的“坦率”。
然后的然后,就出現了我手上的這本書——《行走中的玫瑰》,原來,并非只有我將她比成那種濃烈又難以馴服的植物,玫瑰色的她,早就深入人心。
不同于針砭時弊的博文,這當中,幾乎都是閭丘露薇的“私事”。我始終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性格養成與她過去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私密化的故事比工作狀態中一針見血的文字表達更吸引人,這也是這么多年我對傳記作品情有獨鐘的原因,脫去華裳的名人,才能穿出性格里的原色。
其實,這是一本七年前她就出過的書,七年后出版社要求她再版時,她說想要把如今的想法加在當中,因為她也很想看看,現在的自己,到底又有了怎樣的不同。
于是,書的篇章被解構成一個個話題,關于困難、關于愛情、關于婚姻、關于選擇、關于年輕、關于敬業……像是突然找到了一個與閱讀者的困惑對接的空間,然后在空間的轉移下看到了連作者都不一定發現的蛻變。
七年之前的她,在參加某個頒獎儀式時,看到自己在巴格達拍下的片子,會覺得看屏幕里的自己像是在看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七年之后的她,卻不再抗拒別人給她“戰地玫瑰”的標簽,因為她知道,標簽是別人給的,不管接不接受,它都會在那里。
七年之前的她,在面對內心的情感時,很多時候會覺得孤獨。越是人多的時候,站在人群當中,越是覺得自己看不清楚;七年之后的她,早已相信只要自己愛得純粹,便不在乎時間長短,也不在乎廝守或者離開,因為愛情的感覺,來自于心底的呼應……
有了眾多七年前后的對比,看書的人便讀出了文字中的真誠。
我很喜歡書中“關于困難”話題的篇章。早期的閭丘露薇在工作中曾經嘗試約香港的一位富翁采訪,結果傳真、電話總是沒有響應,托朋友找關系后,才知道這位富翁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不會單獨接受香港本地媒體的采訪,為的是避免被其他的媒體批評他不公平。那時的閭丘露薇覺得,或許這樣的困難與努力已經無關,于是她放棄了。在滿大街流行的勵志書中,這樣的橋段是不可能出現的,成功的人怎么可能有放棄的時候呢?一定都是不斷鞭策再鞭策,最后淚流滿面地享受鮮花與掌聲。所以我不看已經泛濫的勵志書,倒愿意在這些沒有勵志元素的書本里去找尋自己需要的營養。
多年之后,當閭丘露薇回憶起這些片段,她說真正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時,她會告訴自己,這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準備不足。有的困難,或許憑一己之力無法解決,但要是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那些,就永遠都沒有解決的可能。讀到這些句子時,我幾乎忘了她是人們眼中的女“公知”,她不過就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去分享那些她所經歷的故事。
當看到她對“快樂”的闡述時,我的眼光隨著她的筆觸變得柔軟。她也有過很彷徨的時刻,不是剛出校門,而是在事業上稍有成就的時候。她毫不避諱地寫著“看到后來者快速地超過自己,會對自己產生焦慮,不要說幸福,連快樂都變少了很多,因為心中由此存下了更多的抱怨和不滿”。
后來她想通了,幸福與快樂,它們來自自我的感覺,而非外人的判斷,她便不再介意后生的成長。能夠自嘲,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好姿態。比起每天在人前笑得花枝亂顫,回家后卸下面具疲憊不堪的人,閭丘露薇讓我心生敬意。
鏗鏘玫瑰,戰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都是閭丘露薇的標簽。
玫瑰這種帶刺的植物常常美得扎人,但在這本書里,不惑之年的她卻摘掉了身上所有的刺,以一種近乎面對面聊天的方式講述著入行17年以來的經驗。
寫故事的她和聽故事的你,在生動的靈魂面前,不只沒有了距離,更找不到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