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彥勛的亮眼表演為臺灣網球點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但如何將星星之火燎原,真相面前,寶島的網球事業仍然任重遒遠。 網球地位有待提升
在臺灣能被稱為運動產業的項目只有棒球和籃球兩項,這兩種運動長久以來一直受臺灣民眾的熱烈追捧,當地的職棒、職籃體系早已十分完善,發展得很成熟。棒球在臺灣的發展已有百余年歷史,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籃球也因“林書豪效應”備受關注,是臺灣校園中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在新興運動項目中,曾雅妮的出現讓高爾夫運動在寶島有了一席之地,加之這項運動本身在招商、門票方面的收入十分可觀,能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辦好賽事,所以也可稱為運動產業。直到2010年盧彥勛進入溫網八強,才為臺灣網球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關注網球的人較之以往多了不少,網球成為第四項在臺灣可能邁入產業化的運動。
在臺灣,由于辦理簽證較為便捷,又因本土職業賽事還未達到一定水準,所以部分鐵桿的網球球迷會自掏腰包去其它地方欣賞高水平的賽事。在臺灣,真正關注網球運動的球迷很富激情,也很懂觀賽禮節。
本土職業賽事中以臺北海碩國際女子職業網球公開賽最為人所熟知,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五屆,相比今年的高雄海碩國際男子網球挑戰賽,在賽事的成熟度和球迷的熱情度上,臺北都更勝一籌據記者觀察,此次高雄挑戰賽的觀賽人數并不是太多,說明賽事的影響力和男選手的號召力還有不少提高的空間。
據臺灣網球協會秘書長劉中興透露目艮下網球在臺灣的發展方向有以下兩個第一.打造明星球員,成功的賽事要有好的代言人臺灣目前在亞洲范圍內有幾位優秀的選手,但更需要有國際影響力的球員。第二,承辦比賽的硬件設施需加強在臺北和臺中已經開始糸斤建更符合國際標準的網球場館。
目前.臺灣觀眾可免費欣賞如高熊挑戰賽這樣的網球賽事、不售票的原因正是考慮到當網球在臺灣還沒有真正成為一項產業時,賽事主力方需要有一個養賽的過程。當硬件設施符合國際標準,賽事管理機制和明星效應更為成熟時,比賽的等級自然會提高,到那時再售票,更容易被人接受,網球運動的產業化也能順理成章。
在曝光率方面,臺灣媒體對網球運動的報道仍十分有限。與大陸相比,臺灣媒體在網球方面的確很“蕭條”,幾乎沒有專職的網球記者,大部分都是以籃球、棒球為主,網球為輔的體育記者。在臺灣,沒有一本專門的網球類期刊,針對這一點,來自臺灣《聯合報》的體育記者彭薇霓表示:“辦網球類雜志并不能強求,在臺灣雜志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理論上講是沒有辦法存活下去的。我們只能在報紙上多下一些功夫,讓更多的人了解網球。”媒體的介入對提高網球運動在臺灣的受歡迎程度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本次高雄挑戰賽上,大賽裁判長Ed Handistv也呼吁當地媒體應更加重視網球賽事,努力將賽事傳播到世界上去。
一哥一妲并非風光無限
大部分臺灣網球選手在亞洲地區還是排得上號的,隨著臺灣網球大環境的轉好,一些企業或多或少還是會給予他們贊助。眾所周知,從事職業網球的開銷巨大,獎金也并非像固定收入那般穩定,球員的主要經濟來源仍需靠廠商代言和企業支持來維系。臺灣一哥盧彥勛在溫網打進八強后,經濟狀況好轉了不少,但遠未達到風光無限的地步,每天的開銷仍然吃緊。盧彥勛尚且如此,更別提其他在職業網壇打拼的臺灣選手了,可想而知他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臺灣的職業網球運動員習慣了單打獨斗,盧彥勛的哥哥就常開玩笑說他們是個體戶。多數情況下,臺灣職業球員想得到任何資源支持都需自己去爭取,并非像大陸這樣有網球協會的保障做后盾。臺灣有關部門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給球員錢,因為如果球員發展不佳,那這筆錢也就失去了意義,通常這些錢來自于每個臺灣人的稅金,可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愿意支持這些球員,這也是相關部門的不得己之處。過網球協會將球員推薦給企業或許會成為一種對本土球員資助的新方法。像海碩集團這樣的企業越多,臺灣網球選手的日子就會越好過。在海碩運動的項目中,除了賽事運營外,還會對本土球員提供一系列的幫助,從球員包裝、聘請教練、出國比賽等方面為球員制定全方位的服務內容,也使球員對職業網球運動員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概念。
賽事升級一步一臺階
在大陸舉辦的中網與上海大師賽都擁有超級豪華的場館,制約臺灣承辦更高級別賽事的最大問題恐怕就是場地條件欠佳。本次高雄挑戰賽的裁判長說,五年前他曾來過高雄市陽明網球中心,五年過去了,這里的場地條件沒有得到改觀,設施沒有很好地進行維護和升級。賽場較偏僻,交通不便利,不利于推動市民的看球積極性。臺灣的主流媒體大多在臺北,高雄的賽事想要通過媒體推廣也就變得比較困難。然而臺北的狀況也不容樂觀,符合標準的場地數量太少,即便是設施先進的小巨蛋,也是經過改建后的臨時室內網球場地。臺灣若想承辦更高級別的賽事,必須新建網球中心。好消息是這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據悉,為了籌辦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一座大規模的網球中心的籌建已被提上日程。
在資金方面,臺灣民間企業更愿意贊助棒球和籃球類賽事,臺灣的網球市場還不成熟,仍需要時間去積累,像海碩集團這樣對網球運動如此執著的企業在臺灣仍屬鳳毛麟角。臺灣的網球賽事目前還是以推廣網球運動為前提,等網球這個項目火了,各方對賽事的支持才會多起來。
至于天氣氣候,本次高雄挑戰賽可謂是飽受雨水困擾,幾乎無法按時完成比賽。其實這些自然方面的不利因素都可避免,對高雄來說,10到12月份比較適合舉辦比賽,那時高雄溫度比較適中,不會經常下雨。臺北的賽事是在室內進行,所以無需擔心天氣不佳。
除此之外,每年ATP和WTA職業賽事的站數有限,球員又抱怨賽程過長,臺灣若想在其中新增加一站比賽并不容易,一般得要有某站賽事出讓主辦權才行,而愿意放棄辦賽權利的實則少之又少。
可見,目前臺灣想要直接申辦高級別的職業網球賽事并不現實。眼下,臺北和高雄這兩站賽事的主辦方十分清楚這一現狀,他們并未喊出不切實際的口號,而是把現有的比賽辦好,再著眼一步一臺階的發展。
業余網球不溫不火
臺灣的業余網球圈不像大陸以俱樂部形式的體系支撐,相對來說比較偏重于個人,臺灣網球愛好者常私底下約朋友打,并非像大陸的球友會附屬在一個俱樂部里約球,或是代表俱樂部出去打比賽。但海碩運動創意總監韓駿鎧認為,臺灣業余網壇也可參照這樣的俱樂部模式,或許可以推進未來業余網球的發展。
在臺灣的業余賽事中以過去民生報(2006年底停刊)舉辦的比較出名,在臺灣北、中、南三區選八隊,再集中進行總決賽。比賽分為國小組,國中組、高中組、成年組(分甲、乙組),以團體性質的雙打比賽。可惜如此大規模的業余賽事在寶島早早夭折,近幾年在臺灣,以“阿迪達斯杯”和當地的業余排名賽較為火熱。
據了解,如今臺灣的業余賽事相對過去變得比較少了,資金缺乏的原因占很大一部分,另外網球的曝光率沒有棒球和籃球那么高,推廣難度也相對較大。場地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臺北小巨蛋對面曾也有一個球場,現在都已拆掉,挪作他用。像這種情況在臺灣屢見不鮮,有關部門在推行這項運動的過程中忽略了最根本也是最關鍵的場地因素,這讓每個曾經熱愛打網球的臺灣同胞有點失望。球場的減少會直接影響一般民眾使用球場的頻率,也會影響他們對網球這個運動本身的親近感。
現在很多臺灣人可以欣賞到網球比賽,但他們不可能長期花很多時間去很遠的地方或是花很多錢去打網球,這也直接阻礙了網球成為臺灣人民的全民運動。當地網協也開始重視起業余賽事減少的問題,但辦法不是很多。在臺灣,每一項運動存在的價值就意味著該運動能夠實現全民運動和競技娛樂的目的。如果網球運動無法像棒球、籃球一樣在民眾中得到普及,那么要得到很大的發展實在是很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