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滿貫,沒有戴維斯杯,但他有口碑。塞維利亞,紅土場,有眼淚在飛。納達爾、費雷爾熱淚盈眶,他們領銜的西班牙隊頂住壓力獲得勝利,西班牙國王到現場和他們一一擁抱。幾米開外,是輸掉比賽的阿根廷隊。他們歷史上第四次殺入戴維斯杯決賽,卻第四次鎩羽而歸。丟掉單打兩分的德爾-波特羅也在流眼淚,隊友們聚攏過來安慰他。
這真是悲喜交加的一幕。因為對大多數球迷來說,西班牙贏球可能更在情理之中,但想到阿根廷輸球就又覺得有些難以接受。難以接受的理由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納爾班迪安,這個即將年滿30歲的“老”球員。當同時代的薩芬、羅迪克、費雷羅、休伊特和費德勒都有大滿貫入賬的時候,他的那個閃著光的獎杯卻還在遙不可及的高度上閃著光。于是,他把目標投向了戴維斯杯。或者說,他的注意力一直在戴維斯杯上,從未離開過。
從2002年首次代表阿根廷隊參加戴維斯杯以來,到今年已經是納班參加該項賽事的第十個年頭了。這十年間,除了2009年因傷缺席了大半個賽季外,他每年都會代表國家隊出戰。在同西班牙的這場決賽前,他總共代表阿根廷出戰21次,單打戰績為22勝5負,雙打戰績為12勝5負。每個人都在強調“網球是一項極其個人的運動”,可他對團體賽戴維斯杯的重視程度卻超乎尋常。即使放在當今男子網壇,也無人能出其左右。可就是這樣一位視戴維斯杯冠軍為至高榮譽的人,卻從未能讓夢想變成現實。
沒有大滿貫,沒有戴維斯杯,但他有口碑。對于專業人士來說,他打球的最大特點是思路清晰,他把簡單的戰術打出令人頭暈目眩的組合。對于這個阿根廷人來說,他的比賽更像是一場國際象棋。“狡猾”,網球界的金牌教練吉爾伯特曾經這樣形容納班的戰術。對于粉絲們來說,有點小肚子無所謂,他那種綜合了阿根廷和亞美尼亞兩國元素的長相和氣質已經足夠吸引人了:
他的口碑好到甚至可以從費德勒那里分一杯羹。嗯,一部分球迷和媒體。2005年上海大師杯決賽,納班對陣費德勒。球迷在場內巴掌鼓得震天響,新聞中心的記者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希望不管誰奪冠只要盡快結束就好,一派已經被打得只會叫好完全忘記了還有截稿時間這回事。我屬于后者,最后在漫天灑下來的金色紙屑里感動地看著阿根廷人高舉獎杯。
賽后的新聞發布會依次是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提問時間。前二者結束之后,剩下的都是些阿根廷記者爺爺了,我擠進人群里,問他接下來會做點什么事情來慶祝。“回國,”他說:“這就是我的慶祝。”
“他真的很愛阿根廷,即使他的出生地不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即使他的綽號是“外國人”,即使他沒能像后輩德爾,波特羅那樣為祖國捧回一座大滿貫獎杯。這段總結的話,不是我說的,是《紐約時報》說的。在勝利契機到來之前打一場或幾場注定失敗的戰役,但終有一天他會和《愛國者》里的本杰明·馬丁一樣,成為阿根廷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