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加州的一家小醫院內,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太平洋的寂靜,但護士們不能忙著收拾“殘局”,兩分鐘后,第二個孩子也呱呱墜地了,這就是布萊恩兄弟,一胖一瘦,一動一靜,一左一右,并將其完美地合二為一,獨步世界男子雙打網壇,詮釋著什么才叫“天生的搭檔”。
上帝的額外恩賜
無獨有偶,布萊恩兄弟也出生于一個網球世家。父親懷恩·布萊恩曾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球隊隊員,之后又成為了一名國家級的網球教練。母親凱茜是前女子巡回賽球員,曾四次出戰溫布爾登,1965年進入到溫網混雙的八強。所有人都在期待這樣一個家庭會孕育出怎樣的優質網球后代,但差點這一愿望就不能成真。父親懷恩表示:“我們當初結婚的時候并沒有想要孩子,但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應該要一個,我們想那就要一個吧。但結果發現是雙胞胎,凱茜當場就哭了。”上帝的額外恩賜令人意想不到,甚至有點措手不及,但又何嘗不是意外的驚喜呢?
秤的兩端是平和
父母在兄弟倆2歲時開始教他們打網球。在他們青少年時期也曾致力于單打,可父母不允許兄弟倆在巡回賽中對抗,如果在決賽相遇,就讓他們輪流贏每個年齡組別的比賽;如果“不幸”提早碰頭,兄弟倆就會事先商量好誰放棄比賽。8歲時在南加州的一項比賽決賽中相遇時,父母讓他們雙方都棄權,認為冠亞軍獎杯既然都歸他們了j就無需多此一舉。兄弟倆在青少年時期有限的對戰記錄也是平手。
光陰一晃十年載,18歲時,兄弟倆認為他們足夠成熟,在全美18歲以下級別的比賽中,弟弟鮑勃戰勝哥哥邁克,登頂18歲以下級別第一。1996年,單打戰績更加出色的鮑勃被美國網協派去歐洲參加法網和溫網的青少年比賽。回憶起當時,鮑勃說:“離開哥哥簡直是一團糟!”而當時邁克因膝傷錯失與弟弟同去歐洲的機會,只能在家讀書,邁克說:“他(弟弟)每天早晚都會從酒店打電話給我,鮑勃不在身邊的那種感覺很微妙,感覺似乎缺少了什么。”
神秘的“鏡子效應”
鮑勃比邁克高一英尺,重一點;鮑勃左手,邁克右手,他們把這個叫做“鏡子效應”。“鏡子效應”來源于生活中的人,布萊恩兄弟互相是彼此生活中的一切。小時候,母親早上去房間叫醒他們時,發現總有A會爬到另一個人的床上。1996年兄弟倆獲全額獎學金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在斯坦福的第一個學期,由于兩人住在不同的寢室,鮑勃就拽著床墊來到邁克的房間,就這樣睡完了整個學期。
“鏡子效應”造就了天生的搭檔。2001年,哥哥邁克提出專攻雙打的想法,兄弟倆的第一個雙打冠軍是在他們6歲時獲得的。青少年時期,邁克和鮑勃一起贏下了超過一百個雙打冠軍,其中包括1996年美網青少年雙打冠軍。
從小到大,布萊恩兄弟都一起比賽,一起旅行,甚至在鮑勃結婚前都是一起生活。兩人共享著所有的榮與辱,分享著球迷們的喜愛。如此親密無間的關系,造就了無以倫比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