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網球完成了從表演項目到正式比賽項目的華麗蛻變,終年在全世界為自己奮戰的網球選手終于有了代表國家拼搏奮斗的機會,他們希望為祖國贏得那塊寶貴的金牌,讓自己國家的國歌奏晌在奧林匹克的網球場上。
運會的網球比賽不同于巡回賽,在
2008年以前它沒有獎金沒有積分,運動員參加奧運網球比賽,純粹就是為獎牌而戰。因此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往往走上兩個極端,對于有些運動員而言,奧運會是他們為國家爭取榮譽的終極舞臺:至于另外一些運動員,這只是他們擁擠的賽程中又一站可有可無的比賽。
榮耀金滿貫
1988年漢城奧運會,是網球作為正式比賽回歸的第一屆奧運會。這屆奧運會允許部分網球職業選手參賽,一舉打破了傳統的“業余原則”,可以說這是薩馬蘭奇改革奧運的步驟之一。當時的世界球后格拉芙、阿根廷美人魚薩巴蒂尼、前捷克斯洛伐克名將諾沃特娜、蘇科娃以及米洛斯拉弗·麥齊日等紛紛參與了角逐,最終來自前聯邦德國的格拉莢擊敗薩巴蒂尼如愿摘得女單金牌,而她也在那一年實現了網球史上至今唯一的年度金滿貫。男單的金牌則歸屬了前捷克斯洛伐克名將米洛斯拉弗·麥齊日,他曾殺入過澳網和美網的決賽。
如今的漢城已經更名為首爾,當年締造奇跡的奧運網球館現在看上去有些孤立而矮小,粗糙的白漆欄桿、灰塵滿滿的座位、狹窄擁擠的過道……只有館外陳列的當年的簽表和賽果在無聲地昭示著這里曾經輝煌的網球歲月。
群星薈奧運
1992年奧運會移師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翻開當年奧運會的網球參賽名單,我們不得不感慨,那是一屆群星薈萃的賽事,格拉芙、卡普里亞蒂、維卡里奧-桑切斯、馬丁內茲、茲韋列娃、費爾南德斯姐妹、考瑞爾、桑普拉斯、伊萬尼塞維奇、貝克爾、費雷拉等名將都出現在了簽表中。女單比賽中,當卡普里亞蒂在巴塞羅那的紅土場上遇到格拉芙時,前者是明顯的挑戰者,幾乎沒有人看好她能擊敗德國女皇。然而在第一盤3—6輸掉之后,卡普里亞蒂開始展現她在力量上的強大優勢,最終以6—3、6—4完成了逆轉。一直到八年之后這個美國人才奪得了大滿貫,但是這塊奧運金牌讓當時年僅16歲4個月的卡普里亞蒂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奧運網球冠軍。這也是卡普里亞蒂對格拉莢的11次交鋒中取得的唯一一場勝利。
男單比賽中,來自瑞士的大個子馬克·羅塞特最終拿走了金牌,他在晉級之路上一共擊敗了5名種子,包括頭號種子考瑞爾、伊萬尼塞維奇、費雷拉還有艾米里奧·桑切斯。最終羅塞特經過一場五盤大戰以7—6、6—4、3—6、4—6、8—6擊敗了本土選手阿雷斯奪得金牌。
阿加西傳奇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因為成就了另一位金滿貫得主阿加西而注定要被歷史記住,阿加西以頭號種子的身份出現在亞特蘭大,但是很少有人相信他能贏得金牌。同1995年的輝煌相比,這一年的阿加西在法網和溫網都早早出局。然而,瘋狂的美國球迷激發出了阿加西這個賽季最好的狀態。金牌爭奪戰中,阿加西輕松擊敗布魯格拉問鼎,阿加西的父親稱那是他的兒子生涯中最令人驕傲的時刻。賽后阿加西激動地說:“贏得大滿貫只是網球運動的最高榮譽,而贏得奧運冠軍,是所有運動項目的極致成就。對我而言,贏得奧運金牌重于一切,這是我運動生涯至今最偉大的成就。”
1996年的奧運會網球比賽注定為美國而設,因為美國人不只拿走了分量最重的男單金牌,女單賽場上,達文波特擊敗西班牙名將維卡里奧·桑切斯,讓西班牙人的奧運金牌夢想永遠地淪為了泡沫。
不只是網球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或許因為成就了當代天王費德勒的完美戀情而會被球迷牢牢記住。在悉尼,費德勒和米爾卡都沒有贏得獎牌,但他們都找到了更好的東西一一彼此。德門蒂耶娃在首輪擊敗了米爾卡,而尚未成名的費德勒則是進入了半決賽,最終輸給了啥斯,并在銅牌爭奪戰中再度敗北。不過在奧運會上費德勒和米爾卡初次相識,此后他們便一直沒有分開過。最終的金牌得主俄羅斯名將卡費爾尼科夫原本并沒有參加悉尼奧運會的打算,不過他后來改變了計劃,直奔1999年曾奪得澳網冠軍的福地,決賽中他擊敗德國金童啥斯奪取了悉尼奧運會的男單金牌。盡管卡費爾尼科夫是出了名的沉靜內斂,但是當奧運金牌懸掛在他胸前時,他也不禁為自己的成就而動容。“如果我輸了決賽的話,那會是一個悲劇。”卡費說,“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冠軍來交換這塊奧運金牌。”
在職業生涯的最好時期,維納斯威廉姆斯在悉尼奧運會決賽擊敗了德門蒂耶娃贏得金牌,并將自己的連勝紀錄擴大到32場。盡管晉級之路上桑切斯和塞萊斯都從大威手上拿下一盤,但是美國人從未放棄對比賽的統治。在悉尼奧運會單雙打的比賽中,大威一共贏下了11場,同小威搭檔她還贏得了雙打冠軍。
1988到2000,匆匆12載,卻承載了網壇眾多名將的輪回浮沉。下期雜志,我們將和讀者一起回顧讓中國網球正式騰飛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重新感受那讓國人悸動的燦爛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