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癥”,又稱為“神經性厭食”,指有意節制飲食,導致體重明顯低于正常標準的一種進食障礙。“厭食癥”在中國,也許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專有名詞,并沒有真正地為大家所關注和重視。然而,厭食癥,就如一把隱形利器,傷害著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女孩的心理和健康。“節食”和“厭食”,往往只有一步之差。
在那些骨瘦如柴的女孩及其家庭里,厭食癥在不同方面負面地影響病人的生活,包括身體、學業、心理健康和家庭關系。
體型困擾
幾位病人被暴飲暴食所擾。慧珠,一個20歲的女孩,她說,有時吃完飯后,還是不能控制自己的食欲。她總是不斷地吃,盡管嘴里塞得滿滿的,可還是停不下來。不過,她說自己一整天不吃東西也扛得住。不會覺得餓。婉玲,19歲女孩,便秘后開始節食。她說,不敢再多吃,害怕便秘的情況加重。節食后,無論我什么時候吃東西,都會感到胃脹。我的胃脹越重,我就越不敢吃東西,我的便秘就更加嚴重。兩年前,她停經了。漸漸的,她發現自己不再覺得餓了。
幾乎所有的病人都說,她們沒有食欲,沒有饑餓感。不過,在另一些時候,她們又對進食失控。一名17歲女孩說,她在正餐時沒有胃口,只吃一個水果,不過只要一回到家,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她會吃下很多東西,有時候甚至能夠無休止地吃上10個面包。她幾乎無法控制自己,滿腦子都是食物。有時半夜時分,她還會下床四處找吃的。
缺乏營養,會導致病人脫發。16歲的姐姐害怕頭發掉得太多,妹妹卻說:“我告訴她,她的頭發越來越少。她卻反駁我說,我也是半斤八兩。”她們的哥哥回應道:“地板上滿是她倆的頭發。”他們的媽媽十年前與丈夫離婚,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一手帶大了三個孩子。前夫很少照顧孩子,只是每個月探望兩次,通常是在周末。
大多數病人都感到自己缺乏精力,很難集中注意力,甚至懶得動彈。她們很容易在課上睡覺,根本跟不上功課。安雯,14歲女孩,體重39公斤,身高162厘米。她說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東奔西跑,連上樓梯部覺得費勁兒;更不能晚睡,很容易疲勞,也不能長時間逛街。她總是希望把事情做好,可是精力不夠。但是只要體重增加,自己就會不開心。楓橋,17歲女孩,體重嚴重下降,身體活動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四年前,一位親戚取笑她胖,從此,她就開始自我饑餓。剛來接受治療時,她身高145厘米,體重從原來的47公斤下降到25公斤。在參加治療前訪談時,她的身體非常虛弱,以至于不能自己上樓,只能由爸爸背上樓來。
秀莉,14歲女孩,身高162厘米。參加暑期班時,所有的同學都不理睬她。從此,她的體重便從50公斤猛降至29.6公1斤。秀莉的媽媽回憶道,在去旅行時,她的腿斷了。我們去看接骨大夫,人家勸我們趕快讓孩子住院。一到醫院,醫生當時就收她住院.住院第二天,她突然昏迷,需要完全臥床。
秀莉的故事告訴我們,嚴重的厭食癥是致命的。對待像秀莉這樣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顯著下降的厭食病人,唯一有效的危機干預就是強制住院,盡管這個辦法有很多弊端。
學業壓力
這些女孩在厭食癥發病之前學業都很不錯,有的甚至是優等生。身體消瘦以后,他們的專注力受到影響,學業成績與日俱下。一個青春期女孩說,上學期,她的學業總成績降了200多名。她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老是想著食物,滿腦子只有食物。在課堂上,我根本聽不見老師在說什么。
多次住院,打亂了厭食女孩的上學日程。其中5名女孩在被轉介來接受家庭治療之前,已經住院三次。12歲女孩茜茹第三次復發,精神科醫生力薦她的父母接受家庭治療。這個女孩10歲時得了厭食癥,那時,她讀小學四年級,身高145厘米,體重卻降到29公斤。住院時,她被迫停學。盡管她在醫院里也會上課,但與她在校的學習效果不可同日而語。而秀莉由于反復住院,最終不得不留級。她和父母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因為她曾是班里的優等生。在秀莉看來,厭食癥最糟的后果是,她不能上學了。
課業學習的緊張和壓力也促使厭食癥發病。素珍的媽媽說,她上大學第二年吃得越來越少。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學習。她總是說,沒時間吃飯。除了學習壓力,同伴關系困難也被看作是誘發自我饑餓的另一個原因。20歲的慧珠在大學一年級搬進學生宿舍,就遇到了同伴關系困難。她說室友不理她,不與其交流;下課回來時,也總是背對著她。慧珠在校園里非常不開心,感到非常孤獨。我們問,這個經歷是否與你拒食有關,她肯定地說“是”。
秀莉的媽媽回憶,從去年5月,她吃東西就開始出問題。她不能和班里的同學友好相處。她一生氣就不吃東西。7月的時候,她在海外夏令營中度過整個暑假。我到機場接她的時候都嚇傻了。她完全脫相了,瘦得皮包骨,簡直形同骷髏。她告訴我,夏令營的同學也不理她,她在那里沒胃口。
我的研究助理問秀莉:“你是否可以告訴我.夏令營里是什么讓你不開心?”
秀莉說:“我在夏令營有四個好朋友。不過,她們常常在一起玩,卻把我晾在一邊。”
心理困擾
正如大多數父母所言,女兒在變得消瘦后,就從先前的乖乖女就變成了“魔鬼”,常常突然暴跳如雷,情緒很不穩定。父母非常害怕、生氣、擔心、無助。
“風蘭是個好孩子,但是她的情緒有問題。當她發脾氣時,我根本受不了。她用自己的頭撞墻,還打自己。我作為媽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女兒傷害自己,實在受不了。”——鳳蘭媽
“安雯的情況讓人擔憂。一周前,她吃完一盤東西,就對我說,她覺得很痛苦。她在馬路上撞車了,把我們嚇得渾身發抖。”——安雯媽
“我覺得自己一定是出了什么毛病。我準是得了精神病。我要求醫生轉介我去看心理學家……我經常發脾氣,很容易和家人發生沖突。一吵起來,我就爆發了。我根本停不下來。我身邊有什么,我就扔什么。我撞墻、砸桌子,我沒法平靜下來。我非常不安,喘不上氣。我完全瘋了!”——蔚云
玉梅,20歲,大學生,拒絕吃東西。她的父母說,他們最擔心的不是玉梅本人的健康,而是她的大姐的健康。玉梅厭食之前,大姐已經有兩年自我饑餓史。玉梅認為,大姐瘦得比她還嚴重,更需要專業服務。她說,在她們家,自己的脾氣最差。昨天夜里,她扔垃圾桶。家里鋼琴上有一些小裝飾品,統統被她扔出去了。父母曾不想尋求專業幫助,因為擔心會影響大女兒的事業發展。眼下他們希望家庭治療師幫助解決這個緊迫問題,因為解決了大姐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玉梅的問題,玉梅總是以大姐為榜樣。家人還報告說,這些厭食癥女孩心情抑郁,她們存在負面的自我看法和扭曲的世界觀。一位12歲女孩,身高143厘米,體重降至31公斤。與家人沖突就割腕。家人大聲說話時,她就跳起來怒吼。她總是誤以為,家人大聲說話就是在羞辱她。
素珍承認,她很在乎別人怎么看她,特別是她父母的看法。她哭著說:就是這樣,很多事自己都會在乎。我覺得不能每個方面都出色,雖然這只是一種感覺。我覺得家人看不起我。我不能每件事都做好。就是那樣,幾乎每件事都覺得自己做不好。在治療前訪談中,素珍反復說了三遍“每件事”。她懷疑自己,缺乏自信,與她過去在大學出色的學習成績極不相符。盡管她感受到父母的愛,但仍不能肯定,她是否能夠達到父母的期望,是否能夠盡自已最大努力取悅父母。
這些厭食女孩外表給人的印象是倔強、僵化和斤斤計較。她們只能聽到與自己觀點相對立的觀點。在敵意的表象之下,是她們對自我判斷和自我價值的懷疑。她們被動、膽小,不能為自己的利益辯護,不能說出自己的需要。
結語
盡管厭食癥產生上述負而后果,但厭食女孩及家人也表示,厭食癥也有心理意義上的好處,即獲得虛假的控制感和日益增加的關心。除了虛假的控制感,一些厭食癥的女孩都表示,厭食癥發病后,她們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更多一些。她們很高興母女關系和父女關系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