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第五屆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HK )正式拉開帷幕。
此次Art HK是被國際藝博會巨頭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收購后的首個展會,
有來自38個地區266家畫廊參展,
東西方畫廊比例各占一半,
各路收藏家、批評家、策展人、媒體記者、藝術愛好者濟濟一堂,
近七萬觀眾參觀了這一盛會,
觀展人數創亞洲藝術博覽會紀錄。
準入標準國際化
Art HK 從VIP預展開始,現場人氣興旺持續不減,大家都深感香港的藝術氛圍可謂盛況空前。今年Art Basel 收購后,畫廊與藝術家的準入標準提高,策展團隊會對Art HK參展畫廊的參展藝術家有所“建議”,因此讓不少畫廊都選擇保險牌藝術家出戰。
主畫廊區的182家畫廊里,全球一線畫廊幾乎悉數在列,紐約的David Zwirner畫廊、高古軒畫廊、在德國和意大利都有分支的Karsten Greve畫廊等等,特納獎獲得者崔西·艾敏,最貴的藝術家達明·赫斯特、波普藝術家里切滕斯坦、安迪·沃霍爾、深受中國藝術家喜愛的藝術家莫蘭迪、德加等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在展廳中俯拾皆是。
今年中國畫廊參展商總數有31家,包括主畫廊區17家,位于另外的亞洲·壹展館(Asia One)有11家,另外的藝術世界之未來(Art Future)則是3家。屬于重點戰場的主畫廊區今年增加了四位新伙伴:Art Issue Projects、Hadrien de Montferrand、站臺中國、滬申畫廊,其余參展畫廊有:AYE、現在、北京公社、Boers-Li、常青、對比窗、長征、麥勒、佩斯、藝門 、香格納、唐人及廣州的維他命。
但參加香港藝博會,在高成交額的誘惑下,還意味著巨大的投入,資金成為參展畫廊的一個先天準入條件。租借一個空間,展位費17000美元,連東京畫廊都覺得這個費用十分昂貴,加上藝術品的運輸費用、工作人員的住宿、來回機票,以及藝術品目錄的印刷費用等等,這筆錢翻幾番都有可能。
此次Art HK就專業程度而言,從細微到一本導覽圖冊的詳細制作,以及現場的燈光設置,展板的整齊度,都成為香港藝博會遠勝于內地藝博會的細節構建。
亞洲·壹展館(Asia One)繼續亮相
Asia One是11年Art HK開辟的新展區,專門展示亞洲藝術家的作品。Asia One不單為亞洲藝術家及所屬藝廊提供一個跨國的藝術交流平臺,參觀者亦可從中認識各種類型的亞洲藝術。而為了貫徹藝術展鼓勵文化交流的宗旨,Art HK將Asia One重新定位,使其成為展覽的核心部分。
從現場整體規模到展示呈現,不難看出今年Art HK 的明顯調整,規模陣勢安排相較去年更加合理、有序。Asia One則被分拆成兩個部分,26家位于一樓,23家位于三樓,它們都位于整個樓層的中間部分,用紫色作為統一的顏色標識。參展畫廊拓展至中東及澳大利亞,49間參展畫廊橫跨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土耳其、阿聯酋等國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和內地。
香港零關稅
香港一直被視為西方與亞洲之間的一座橋梁,也自然被看作是在這一地區舉辦大型藝術展會的首選。香港繼紐約、倫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于世。這樣的外部環境為藝博會的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環境資源,而在這當中,零關稅更是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對于藝術市場的重要形式之一的藝術博覽會影響很大,海外畫廊踴躍參加香港藝術博覽會,使香港逐步成為亞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中心。
香港的吸引力還表現在競爭力上,一是香港藝博會因其藝術品進出口免稅的有利條件、自由開放的氛圍、國際自由港的貿易環境、舉辦各種大型博覽會的經驗和硬件設備以及優秀的服務業傳統,有著內地藝博會無法比擬的優勢。二是服務比較好,突出表現在對畫廊的服務比較專業。三是運作比較國際化,這對吸引國外的大畫廊至關重要。四是組織有效。
當下中國的博覽會很多,但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路。藝博會這個來自西方的展覽與交易機制,在內地普遍遭遇水土不服。其中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內地以拍賣為代表的二級市場非常強勢,強烈沖擊著畫廊、博覽會構成的一級市場。一級市場的突圍、發育問題,也許正是藝博會要在中國辦好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