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烤面筋】
咳,事先聲明,我真的不是烤面筋集團的托兒我只是最近迷上了這種叫“烤面筋”的小吃。
這種小吃大家應(yīng)該都吃過,考慮到可能還有沒吃過的人,我就簡單解釋一下。
所謂烤面筋,就是把面團洗出的面筋搓成長條,盤在一根竹簽上,然后在爐子上烤,灑上辣椒和孜然面兒,像烤羊肉串一樣,還會刷秘制的醬。
口感韌勁又獨特,非常好吃。(我知道很像廣告詞……)。
我前幾年沒看到過這種小吃,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種小吃開始登陸帝都街頭的,反正就是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吧,突然之間,到處都能看到了。
前段叫間被什么地溝油、不干凈的肉串之類的報道惡心到了,加上春天里一頓胡吃海喝后重了幾斤,為了美麗的裙子和短褲,我連最愛的臭豆腐都很久沒有吃過了……看著街頭各處的小推車和“山西名吃”“烤面筋”的字樣,最初心動的時候,都壓制住了。
然后某天,我逛完超市出來,路邊賣烤面筋的大姐瞄見了我暗暗望向烤面筋攤子垂涎卻猶豫的目光,很親切地招呼:“來嘗嘗呀,很好吃的!”大姐是營銷高手,又補充一句,“素的,不會發(fā)胖。”
我頓時沖了過去,要了兩串,一吃之下,淚流滿面——太好吃了!
然后便不能自拔了。
這種小吃是不是源自山西,不太清楚,賣烤面筋的
小攤上都寫著來自山西……我伺過曾經(jīng)到過山西的朋友,但是他們都說去的時間太短了,無法考證。
如果有山西的孩子們了解,歡迎探討哈。
插話一句,山西的面食確實是笑傲江湖。我小時候,鄰居家的婆婆是山西人,每次他們家做面條,我就跑到他們家門口等著,然后做夭真狀問:“你們在吃什么呀?”
每次都能蹭到一大碗。
那真是世上最好吃的面條!跟那位婆婆做的一比,我媽煮的面條就……母上對不起,我不孝了……
話題轉(zhuǎn)回烤面筋——
我迷上一種食物,就會狂吃,天天吃,一天比-天吃得多。
目前我正在這種狀態(tài)中。
最近幾天,附近檢查,小區(qū)門口賣烤面筋的大姐沒有出攤,一天不吃,相思成災(zāi)。
其實,我住的小區(qū)門口的那家烤面筋,沒有附近商場門前的好吃,但是,去商場那邊吃要走一兩站路,不順路,我有小區(qū)門口的烤面筋就知足了……
面筋這種東西,在我老家,是涼拌或者卷煎餅時吃的,也是洗面之后手搓出來,一般是搓成小條或者是擰成麻花的形狀。
北京這邊的面筋則大部分是塊狀(至少我看到的是這樣的),應(yīng)該是洗出面筋后,不會再搓制,就直接上鍋蒸出,涼菜和涼皮里經(jīng)常看到。還有一種是炸制的面筋球,涮火鍋的時候放的,非常美味呀!涮火鍋或羊蝎子鍋中我的最愛之一。
面筋烤著吃,我是看到烤面筋的小攤后才發(fā)現(xiàn)還有這么種吃法的……
可惜我自己做不出烤面筋攤上那么筋道的面筋,也不知道他們的醬料是什么配方,要不然可以自己試驗一下。其實我有一款網(wǎng)購來的燒烤神器,可以自己在家做燒烤…挺便宜的,三四百塊錢,插上電就能用
(我又像小廣告了……)
在自己家做,重點就是安全衛(wèi)生。
說了這么多烤面筋的美味,也要提醒大家一下。
吃這種硌邊攤是有風(fēng)險的。就好像我們很愛的麻辣燙、串串香、烤肉串、臭豆腐等等美食行業(yè)中有敗類一樣,賣烤面筋的小攤中,同樣應(yīng)該也有。
比如面筋里可能放了什么添加劑,比如刷的油可能是不好的油,比如調(diào)料里可能放了什么不健康的東西……
現(xiàn)在是夏天,大家吃東西的時候都要謹(jǐn)慎,健康和安全第一。
我有一個自己摸索出來的判斷是否安全衛(wèi)生的方法——我經(jīng)常買小區(qū)門口大姐的烤面筋,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大姐在寂寞的時候、沒有生意的時候,會自己烤一串吃……
【新居里的暑假】
說是新居,最少有三十歲的年紀(jì)。
漆黑幽深的樓道堆滿雜物和灰塵,一點兒都看不出墻壁原來的顏色。一進去就聞到一股混雜油煙、衣物和經(jīng)年不流通空氣的味道,通稱“老人味”。房子在三樓,廚房在走廊上,逼仄狹長的客廳,坐在馬桶上一伸脖子就會撞到廁所門。兩個房間都朝南,墻體上有斑駁的霉雨痕跡。
可是,它離每天白天要去的公司近,走路不過十五分鐘,路上還能買一杯喜歡的黃瓜牛奶伴。離每天晚上要去做節(jié)目的電臺更近,閑逛過去不過十分鐘,還能穿著拖鞋逗逗音像店的小貓。離有時去打牌的甜品店,五分鐘吧。那么,那個從大學(xué)時代就經(jīng)常光顧的鋪滿花朵墻紙的情調(diào)餐廳呢?嘿嘿,就在家樓下的巷子口。
真正讓我決定從郊區(qū)的十二樓搬出來的,其實是這所老房子一整排朝南的玻璃窗外的紅頂屋,和郁郁蔥蔥的綠樹。住在這個城市最中心的地帶,在享受到便利生活的同時,還能與樹蔭和鳥鳴終日為伍,有什么理由拒絕呢?
朋友來幫我收拾屋子。
兩個男生扒了上衣,把一箱子一箱子的書和碟往架子上放。
“呃……哥們你這些書和雜志怎么都買了兩本一模一樣的?”
“拿走吧。”
“呃……哥們你這么多套耳機了,怎么還叫我買耳機?”
“不買了。”
“呃……哥們這些型秀歌手的宣傳碟……”
“送你吧。”
“呃……哥們這幾張照片上的美女是……”
“滾你的!”
收拾陳年積累的物什,總會有讓人驚喜或懊喪的發(fā)現(xiàn)。失而復(fù)得的,早已遺忘的,歷久彌新的,更新?lián)Q代的,不愿想起的……有那么多詞語可以形容重逢時百轉(zhuǎn)千回的心情。原來歌里唱的“雖然你已不在我身旁,但你永遠(yuǎn)在我心上”是騙人的話。真實生活里,其實大多是“你一直在我身邊,但安靜得叫我總也想不起……”。
因為得到很多重復(fù)的書、碟、穿舊的衣服和死乞白賴討走的玩具,朋友興奮得像個上了發(fā)條的機器人。而我每次搬家,都會丟掉大量的東西。理由很簡單啊,舊了,破了,或是有了新的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丟掉吧。當(dāng)年有多珍惜,多喜歡,費多大勁搜尋得來,到了今時今日,根本記不得。
記憶其實不如包裝箱可靠,這真是個讓人糾結(jié)的發(fā)現(xiàn)。
而朋友是連小時候吃小浣熊干脆面得到的卡片都會保存至今的人。跟他相比,我應(yīng)該算是無情善忘的人吧。不是,我寧愿覺得,只是他年紀(jì)太小,還沒經(jīng)歷過辛苦的遷徙和哭不出來的疲累。于是,所有好的壞的,都是尚可承受的包袱。
有一個書桌,可以畫畫,可以讀日語課本。有一臺電腦,可以寫沒完沒了的稿子。有一臺音響,可以在寫稿時放放動漫OST。有一個臺燈,可以窩在下面讀半天書。有一臺電視機,可以整夜打PS3。有一根網(wǎng)線,可以下最新一集美劇。還得有張鋪得軟軟的床,單人雙人的都無所謂咯。嘻嘻。
然后,有墻壁,有屋檐,有天花板。有時有啤酒,有時有朋友。
在新居里的暑假,就這么簡單又自在地開始吧。
【關(guān)于投食本人的相關(guān)報道】
怎樣鑒定粉絲對你的真愛?看TA會不會給你喂吃的。
年初我在微博呼吁發(fā)起投食喂養(yǎng)計劃,作為宅男,我化身動物園的動物,靜候佳音。其實本來是個玩微博的玩笑話。沒多久,就有人來私信要地址,‘我給了。過了幾天,’快遞就按響門鈴,那真是天籟之音Ⅱ阿。結(jié)果我仔細(xì)統(tǒng)計,來自山西的某同學(xué)給我郵寄了十幾斤肉。來自浙江的某同學(xué)送來云片糕和糖食。還有江蘇的同學(xué)發(fā)貨來奶糖抹茶和米果和外國牌子的泡面。
最后還有不知道來自我國哪里、甘當(dāng)匿名女俠客的某同學(xué),給我快遞來一箱子的零食。花生火腿薯片千層塔諸如此類豐富無比,我家的壞貓看見后嫉妒得都要瘋了,撲上去就要吃魚肉香腸,死死不松爪。于是我樂得故作大方跟金槍魚分享。
四季交替,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最后發(fā)展到了巔峰,有一次我去本市的著名商業(yè)街漢街;在那里的文華書城參加一個現(xiàn)場活動。遇到一個女生,從我寫小說開始就在支持我。當(dāng)她看到活的作者本體后,當(dāng)機立斷說你吃飯了沒,沒吃啊我去給你買包子去,我們這附近有家的肉包子又大又鮮美,好吃得不得了,你等我。
我阻止不了她的熱情,于是十分鐘后,我的面前充滿了兩個大肉包一塊巧克力一大盒酸奶。這樣的待遇,讓別的做活動的嘉賓,頓時失去了風(fēng)采。
喝著酸奶,啃著肉包,我感動得要哭了,可是想哭卻哭不出來呀。因為我還要做現(xiàn)場活動,正兒八經(jīng)跟同學(xué)們聊文學(xué)。
文學(xué)太宏大了,宏六到成為這個世界上滿滿的汗牛充棟的文字作品。
意義價值深度風(fēng)格厚重博大內(nèi)涵流派共鳴偉大……頓時在我心中虛化了。我真不是有意要煽情,我只是覺得相比于上訴那些詞語,大肉包子的香味和酸奶的可口,直接作用于我的身心。
你們投我以食,我厚著臉皮吃了你們那么多好吃的,當(dāng)然也要報之以什么才好。所以,為了對得起那些美麗可愛的食物,也得繼續(xù)好好寫下去。人本來就是多動機的高級生物,以前,我的心中是這樣的法則:有些作品對得起稿費,有些作品對得起自己。
這兩種動機曾經(jīng)并駕齊驅(qū),而今變成了三足鼎立,還要補充上:對得起你們的投食喂養(yǎng)。
我收到了食物背后的禮物,那是簡單單純的喜歡一個人寫的東西和表達(dá)。喜歡你,所以給你吃的。就像小孩子時,要好的朋友,愿意分給你的蘋果或蛋糕。
這份心意,直抵靈魂深處。
(本刊七月訊:專欄作者沈嘉柯為你報道。)
【終極退行】
也許可以這么說,退行就是人生的補考。
六一節(jié)前,去參加了香港衛(wèi)視一檔三人談話節(jié)目,一道作為嘉賓的還有知名旅行家。
旅行家三四十歲,眼睛明亮,神情奕奕,寸頭上剃出各種花樣,體態(tài)精神都保持得很棒。我們討論類似為何成年人為何會熱衷扮演尚在童年,他投入地講述自己參加過老知青的童年會,玩些鐵環(huán)、彈珠、拋接子…說起話來口吻還要天真過我,“我每天都在過兒童節(jié),大概是天性愛玩吧。”
我扮演著老氣橫秋的專業(yè)角色,也一度被他迷惑,覺得世上恐怕確實有這樣的人,天然能永保赤子童心。
節(jié)目到了后半,他終于說,“我十五歲時父親去世,全家重?fù)?dān)落在身上……”我一下清醒,明白就是這樣。
少年喪父,被迫要一夜之間丟棄五六年時光,馬上長大,從此踏上太長的成年路。成年人為逃避眼前痛苦,會讓自己心智行為回到幼少時期,這叫退行。他忍耐二十年,終于從過長的成年期逃走,去取回他平白喪失的少年時光。
心理學(xué)者們常將人的一生時間劃分不同階段:產(chǎn)前期、嬰兒期、童年中期,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多重依戀階段
念書時覺得這些名詞純粹為難人家應(yīng)試,長大后漸漸知道它們并不是無聊的命名游戲。它們是為了告訴你,你看似平平無奇的一生,是需要平安跨過多少個階段才得以達(dá)成。任何一段沒能順利度過,你都總有一天得回頭去補考。
但有些事一個人做狼狽,一群人卻可能讓它變得意想不到的動人。比如電影。
人類的第一部電影叫《火車進站》,內(nèi)容就是一輛火車進站,當(dāng)時的人總是嚇得跳起來。我想象他們?yōu)榱烁惺苓@份逼真的驚嚇而一次次去看電影。那個時代,人類進入工業(yè)革命,他們迷戀自己能夠制造出機器這種代替人類勞作的新玩意,更迷戀擁有這種能力的自己。而如今我們早已忘記,電影對我們來說也曾經(jīng)是個新奇的歷險了;甚至也已經(jīng)厭倦了機器。大家開始嚷著要了解我們自身,提倡起手做、徒步、原始生活,敏感癥一樣地拒絕機器。仔細(xì)回想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總是這樣: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興高采烈、心被拓寬、迷上它和發(fā)現(xiàn)它的自己;而后迷失于它,而后厭倦,又鬧著回頭去尋找最初的心情。然而終究離本心越來越遠(yuǎn),只好不斷制造更新的東西來滿足渴望退行的心。不再感冒平面電影,便發(fā)展出3D技術(shù)、思維影像體驗,這樣不知不覺間,竟鋪就成了一整條人類文明發(fā)展歷史。
終極窩囊最后也變成終極的浪漫。弄得我有時懷疑,推動世界前進的大概真是一群懶人、軟蛋與任性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