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看了蔡瀾專欄,不太敢吃三文魚刺身了”的微博比較火,很多網友說再也不敢吃三文魚刺身了,而有的人則在美味與危險中徘徊,吃還是不吃都是個問題。“海產品,特別是深海魚本身含有寄生蟲的機會比較少,主要是加工與存儲環節所致。”食品專家則這么說,只要不是從海里現撈現做的生食,都有可能存在危險,還是熟吃為好。
肉眼識疙瘩
“三文魚含有蝦青素,是維生素E的550~1000倍,能延緩皮膚衰老,還能夠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自從看到這段文字后,一向愛美的阿霖迷上了吃三文魚,每次去飯店都吃三文魚刺身。前不久,她又在料理店吃了滿肚子三文魚回家,打開電腦忽然看到了這條新聞——香港美食家蔡瀾說:“正統的日本鋪子,絕對不會賣三文魚刺身,因為他們老早知道它的蟲極多,只能用鹽腌制過后燒熟來吃……三文魚魚肉顏色,保持鮮紅,即使腐壞了也不變,又聞不出異味……”阿霖想到肚子里的三文魚,再聯想到那蠕動的寄生蟲,當場她差點沒連晚飯一起吐出來。
對于這條新聞,再延伸到最近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網友開始不淡定了。一網友說: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這個了,去年還聽說澳洲有人因為吃了太多生魚而大腦生蟲……而另一位網友則說:是的,看過一個電視節目,顯微鏡下,三文魚里面的寄生蟲特別多。還有網友出主意:寄生蟲和微生物不同,是可見的。它們與魚肉組織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挑選、食用三文魚時,可以通過觀察魚肉上是否有凹凸的疙瘩,判斷魚肉是否被寄生蟲污染。
不是魚的錯
其實海產品含有多種蛋白質、維生素,對皮膚確實有好處。但這種效果不是一時能看出來的。確實,三文魚是高蛋白、低熱量的健康食品。它含有多種維生素以及鈣、鐵、鋅、鎂、磷等礦物質,還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在所有魚類中,三文魚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最多(每100克三文魚約含27克)。我國的三文魚基本都是進口的,三文魚最著名的產地是挪威,其次是加拿大,俄羅斯、美國附近的深海中。食品專家指出:三文魚等進口海產品都有經過國家進出口檢疫的把關,寄生蟲應該不是魚本身帶來的。即使有寄生蟲,也是魚類在運送、加工、冷藏的途中被污染的。所以,三文魚加工、存儲的環節才更重要,更要在這方面加強把關。
據業內人士稱,三文魚的優劣主要從色澤和口感兩方面判斷,比如看魚的外觀、魚皮是否完整,剖開以后顏色是否鮮艷,有沒有很明晰的大理石條紋等。
“有蟲咱也不怕,不是說吃大蒜比抗生素還好嗎,我一口一片生魚,一口一個大蒜,蟲來蒜擋,哈哈。”愛好吃各種生魚、生蟹的小崇對有關吃生食會引起疾病的新聞向來不屑一顧,他認為只要有好的防護,比如大蒜、芥末等,還是能照吃生食的。那么確實如此嗎?
在食用三文魚刺身時,一般都會配上醬油和芥末,醬油主要是用來調味的,而芥末既可以調味,又能殺菌開胃。同樣的,其他海產品在生食時也大多配上調味品與芥末、大蒜等。對此方法,芥末、大蒜的確能減少細菌數量,但是不能完全殺死細菌,而寄生蟲更是不能殺死,有很多寄生蟲要在70℃的熱水中加熱一段時間才可以殺滅。
雖然一些蔬菜、海產品生食營養更好,不會破壞其中的維生素,以及某些活性成分,而且口感也更好。比如海參、生菜等。但是為了健康著想,最好還是煮熟了吃,特別是蝦蟹等。其實三文魚還可以用煎、烤、炸等烹飪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來的三文魚臼感也不同,比如清蒸三文魚、三文魚粥、奶油三文魚等等,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