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核心技術向前發展,才能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超高清顯示輸出不僅僅是拍攝和顯示設備的事情,這也將推動存儲、制作行業的發展。因為從視頻拍攝到視頻制作,從計算機硬件到應用軟件,這每一個環節都將發生改變。
隨著核心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你可能還未開始了解4K超高清顯示輸出的今天,走在技術前沿的電腦廠商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電腦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以迎來4K顯示的超高清時代!

第三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
CPU開啟顯示新篇章
英特爾與AMD兩大CPU制造商開始紛紛將GPU與CPU集合在一起,讓其擁有協同工作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擁有更高的集成度,并提供顯示輸出功能。但在2012年,英特爾,這個GPU行業中的后來者首先宣布其處理器核芯顯卡支持4K超高清顯示輸出,開啟了CPU超高清顯示時代。
早在2011年,英特爾便開始有消息露出,英特爾新一代的22nm制程工藝Ivy Bridge架構處理器將會支持4K顯示輸出。今年在英特爾正式發布其Ivy Bridge架構處理器的時候,英特爾表示,英特爾Ivy Bridge處理器中集成的Intel HD Graphics核心顯卡,擁有全新的多格式解碼引擎Multi Formet Codec Engine,可以最大支持4096×4096的分辨率。
AMD的部分,我們沒有能夠找到其詳細地支持4K顯示輸出的資料。不過看到上一代的APU產品中,以A8、A6核心為例,它們還都集成的是Radeon HD 6000系列圖形核心(支持單屏2560×1600顯示輸出),從而推斷其不能支持4K視頻輸出。
雖然在全新的Trinity核心APU采用了新一代的Radeon HD 7000系列圖形核心,但在的資料中同樣我們還沒有找到確定其可以支持4K輸出的特性描述。
GPU在超高清時代面前不年輕
GPU行業從早期的幾家鼎立,到如今的AMD(曾經的ATI)與英偉達兩大廠商共存,這數十年的風雨使GPU行業有了大幅改變,但并未阻止向前發展的腳步。不過看到曾經只會涉足CPU產品的英特爾后來者居上,率先高調宣布其支持4K超高清顯示,我們也不由得想要對這些老牌顯示廠商說:“你走快點吧!”
在2011年底,AMD率先發布了其新一代28nm制程的南方群島架構Radeon HD7970旗艦級顯卡。但是AMD并沒有大肆宣揚其可以支持4K超高清顯示輸出,不過據我所知目前發布的娛樂級的Radeon系列產品全部都可支持4096×2160超高清分辨率輸出。同時,AMD面向專業工作站及的FirePro系列產品也全面支持4K超高清單屏輸出。另外AMD的Eyefinity寬域技術,也可以滿足6屏的多屏超大顯示屏幕輸出。
NVIDIA面向專業工作站領域的Quadro系列產品已經全面支持3840×2400 24Hz的單屏顯示輸出,24幀的刷新速率可以滿足視頻制作的基本需要,而其Quadro Plex 7000產品則宣稱可以支持4K輸出,但未給出詳細的特性指標。
而NVIDIA面向娛樂級的GeForce系列產品則不能夠支持4K顯示輸出,最新一代GeForce 6系列產品中,GTX 680和GTX 670都只能支持到2560×1600的顯示輸出。

HDMI 1.4接口
實現超高清,接口須給力
談到高清,想必D-Sub(常說的VGA接口)就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了。如果想實現高清輸出非常簡單,DVI-I、HDMI 1.3、DisplayPort 1.0接口都可以達到10Gbps的傳輸帶寬,實現2560×1600分辨率顯示輸出。但是想實現4K超高清輸出它們就不能勝任了,DVI標準如果不再更新的話,那只能被時代淘汰,而全新的HDMI 1.4和DisplayPort 1.2接口將會成為4K軍的中間紐帶。HDMI 1.4和DisplayPort 1.2接口相比它們各自上一代的10.8Gbps的帶寬提升了一倍至21.6Gbps,傳輸效率大幅提升,可以輕松應對4096×2160分辨率/30Hz刷新率顯示輸出。(mini DispayPort 1.2接口也包含其中)
有了統一的顯示傳輸標準,所有的設備也要同時具備并支持這些接口才行。目前顯卡方面也都紛紛開始支持最新標準的HDMI和DisplayPort接口,顯示器方面則跟進的速度相對較慢,因為顯示器支持4K分辨率的產品還是相對較少。
超高清存儲,是個考驗
超高清視頻存儲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從拍攝到播放,從視頻檔案留存到視頻檔案的移動,這都是一個考驗。雖然我們還不知道4K視頻具體的文件體積有多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目前2小時左右的藍光光盤影片要20到50GB,從而可以推斷4K影音的體積將會翻倍甚至四倍。那么目前我們所常見的單層和雙層的藍光光盤是不夠用的,那么藍光最新標準的128GB容量BDXL規格藍光光盤必將派上用場。
我們也看到在影視拍攝、存儲攜帶的設備也備受考驗。在拍攝過程中4K影片的碼流相當龐大,因此想把這樣大量的數據快速寫入我們的存儲設備,實在是很難實現,不用說我們現在的CF或者SD閃存卡了。恐怕到時使用SSD都未必夠用,不過這還要看攝像機的編碼器和編碼效率如何,先暫可不提。
從而可以想象,在數據存儲過程中,磁盤陣列是必不可少的影視制作裝備之一了。而傳輸影音數據時,傳輸標準也不可能再是ESATA、USB 3.0接口了,Thunderbolt雷電接口一定會是將來的中堅力量。不過貪婪的人類是否會僅僅滿足于Thunderbolt的10Gbps帶寬呢?肯定不會,人們還會研發出更新的接口來應對成倍增長的數據量,不過時間就不好說了。

Display Port 1.2接口
總結:
超越高清,前途無量,但長路漫漫。
從標清到高清,無論是PC端,還是影視端,都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時間來完成過渡。而從2K(全高清)到4K,我們很可能需要另外一個十年。
作為一個關注前沿技術、先進應用的媒體,我們很早就開始了對于高清的關注和報道,而對于超越高清規格產品的關注,我們同樣起步很早。超越高清,將成為一個長久的話題,讓我們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