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日本的時候,我鬧過這么一個笑話:看到日本二手店有賣自行車的,剛好朋友有一輛閑置自行車,于是商量把它賣到二手店去。我們填完一沓取消戶籍的表格以后,店員就開始檢查自行車,最后估價2500日元(約合200元人民幣)。我們還價說3000好不好,店員一副很為難的表情。我們想大概不能還價吧,私下用中文商量一番后,跟他說,好吧,就2500成交。店員很開心地笑了,用真誠的眼光看著我們,我們也用期待的眼光看著他。
一兩秒的對視以后,我心里犯嘀咕了:這不像日本人的服務態度啊,到了該給我們錢的時候怎么這么遲鈍呢?接下來的一閃念,促使我硬著頭皮問了一句:“你是在等著我們給你錢嗎?”他也尷尬地笑了:“是的,您請我們回收自行車,您需要付2500日元,麻煩您了。”
我們恍然大悟,一邊心里罵著“什么,給你自行車還要給你錢?”一邊又尷尬到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于是,我們磕磕碰碰地說出那句“我們不賣了”,然后推著車迅速逃離了……
在約定這是絕密事件不能外傳以后,我和朋友開始了頭腦風暴。二手店門口的廣告語不是寫了“電視500日元起,冰箱3000日元起”之類的嗎?原來那不是商品的二手收貨價。譬如,我們處理一臺電冰箱給他,他可以收3000日元,再把那個冰箱賣掉還可以掙3000日元,穩賺不賠啊!
后來,我還是把這個故事告訴國內及其他國家留學的朋友,他們聽后第一個反應都是:哇,這個行業不錯,我們來投資日本的回收業吧。我就會帶著過來人的笑容告訴他們:二手店表面上是兩頭掙錢的行業,但必須是在貨物不斷流通的過程中才能興旺發達。如果回收來的貨物沒有及時銷售出去,就會滯留在店里,店里放不下就需要租賃倉庫,而以日本的高額地租,這絕對不是一筆小額開銷。
有人說,賣不掉就扔掉嘛。但日本生活垃圾要分類處理,大型電子垃圾要用高端技術對電器等設備的拆分回收再利用,因此大型垃圾的回收一直是收費的。我住在日本兩年半,除了洗衣機花錢買了個二手的,其他的冰箱、微波爐、床、吸塵器等系列家電家具都是畢業的前輩送給我的。這些東西已不知道傳了多少代留學生,當然這對于我們來說是既經濟又環保的好事。
也會有人問二手的商品為什么會賣不掉呢?其實在這里,二手市場與新品市場的競爭是很激烈的。全新的液晶電視機如果賣到3萬日元,那么不太舊的同款在二手店會標價2萬以上,對于這個電子電器設備便宜(相對國民收入而言的)的國度,堅定地選擇二手貨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為贏得市場,大型的二手連鎖店會把自己的商品進行細分化,季節性也很強。除此之外,售后類的配套服務也相當齊全。
當然,還是有一些類別的商品是可以真正“賣”給二手店的,比如名包啦,衣服鞋子這類可燃垃圾。
我樓下就有一家二手店。剛搬來時,家里缺什么就去那里淘寶。外面賣1500日元的燈管,那里100日元就能買到。凡是有新來的留學生后輩缺家具,我都會趁在店門口等紅綠燈的空當,看看門口貼的新到貨物表。因為這家店,我的生活和人際交往也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