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T3航站樓的東北方向約2公里處,有一個馬術俱樂部,其實在北京,類似這樣的馬術俱樂部有很多。在仍然很寒冷的早春2月,走進這家叫風度馬匯的俱樂部時,這里并沒有想象中的冷清,除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氛圍,還有70多匹駿馬的瀟灑身影與溫和眼神。
似乎沒有人會對馬這種動物產生反感,它們溫良、忠誠、俊逸,從無怨言。其實,在每個人心底,都曾向往在草原上縱馬馳騁。駕駛飛機、釣魚、爬山、擊劍、耕田、出海、騎馬、跳舞、學習畫畫、打高爾夫球等都已是當今最受歡迎的休閑活動,騎馬也已成為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假日休閑的新選擇。
騎馬是頗講技巧的運動,不少人心存膽怯。但如今的都市騎馬場,專設騎馬短訓,十分適合初涉此道的騎馬族。在所有HYPERLINK 體育運動中,馬術最難掌握。它不但能培養騎手勇敢、頑強、敏捷和在復雜環境下迅速判斷方位的能力,而且能培養騎手善良、瀟灑、溫文爾雅的性格和風度。這是名副其實的心理狀態上的貴族運動——盡管越來越多的人買得起普通賽馬,但是該運動對心靈要求程度之高,超越常人的想象。
因此,馬術變成非常理智的行為。對于焦慮的人,由于馬的存在,他必須克制自已的脾氣;而膽小者,騎馬可以帶給他勇氣。因為人的身體和馬緊密相連,雙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呼吸都能彼此感覺。所以,人和馬的和諧成為重點。馬的習性是順其自然,從無怨言,人也是一樣,焦慮的時候進行馬術訓練對職業也有幫助。通過騎馬,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因為騎馬不是你想到哪兒就到哪兒,而是要想馬所想,從思維上讓自己變成一匹馬。如果長期接受這樣的訓練,騎馬者會變得協調能力超強,能夠成為最好的合作伙伴,也能成為最好的領導者——因為他,總是能站在他的一邊。
提到騎馬,可能你內心首先浮現出的是一個氣宇不凡的男人坐在馬上。至于柔弱女子,她們怎能駕馭如此高大的馬匹?其實不然,女人與馬的關系早已伴隨時代發展變得成熟起來。從19世紀的女性為了平等而側騎馬匹,到馬術賽場上的眾多強勢女騎手,以及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馬術生活之中,半邊天的精彩已經成為人與馬之間的又一道靚麗風景線。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上流社會的女士為了爭取到像男子一樣可以騎馬的平等權利,革命性地選擇了側騎在馬鞍上。這是因為當時社會女性流行的衣飾還是裙子,還沒有女性敢標新立異像男人那樣穿褲子騎馬,但穿著裙子上馬鞍根本就上不去,并且也逾越了那個年代淑女舉止大方得體的定義,因此,女性們(特別是上流社會的女性)不得不側著身體深坐在馬鞍上,一只腳固定蹬在腳蹬上,另一條腿屈膝微側壓在馬鞍邊緣做固定平衡。
一般來說,女性騎馬根本不可能跑得太快,一方面跑太快容易顛簸,振動頻率過高,人體容易滑下馬鞍造成傷害;另一方面為了女子的優雅舉止,馬兒跑得都比較慢。今天,這種為了女性地位而抗爭的舉動已經演變成了一種觀賞性的騎馬表演,她們用另一種方式在告訴大家:女孩子騎馬可有年頭了。
從身體條件上講,女性想駕馭幾百公斤的馬匹有著不小難度。或許是因為女性的敏感細膩,作為神奇感官的信徒,心的交流就成了女性與馬溝通的獨特方式。有這樣一個說法,你看一個小女孩兒騎的馬特別聽話,如果想買,千萬要謹慎。小女孩應該已經具備一定的騎術,但如果沒有這與生俱來的“調馬”天賦,馬匹怎會如此出奇地安靜,這個天賦,可不是誰都具備的。
今天,女性駕馭馬匹的能力已經不輸給男騎手了。奧運會賽場上,馬術比賽成為了惟一一項男女同場競技的比賽項目。在2009年度的馬術障礙世界排名中,高居榜首的就是一位女騎手,名叫Beerbaum·Michaels·Meredith。在男騎手如林的馬術賽場上,她已經占據這個位置有一段時間了。在盛裝舞步項目上,我國最出色的騎手劉麗娜也是巾幗英雄。而在繞桶比賽中,女選手的成績也和男騎手相差無幾。再回頭看看,馬術可以讓女人保持良好的體形和身材,所以在參與普及階段的馬術運動的人群中,女性已經占到比例的80%。
如今,騎馬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女人騎馬,已不再是革命,它代表著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代表著對自然的向往。女人與馬,這不是一個話題,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