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歷時十四年(1406~1420年),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我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規劃嚴整和輝煌壯麗的宮殿,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風水術的影響,無不深深地打上了風水文化的烙印。
要講故宮的風水,必須從北京的龍脈說起。北京的龍脈起自昆侖山,經蜿蜒逶迤太行山從西南向東北延伸至重巒疊嶂的燕山山脈,又向東行至天壽山,好像“萬馬自天奔騰而來”,龍脈便凝結于天壽山。建造宮殿時,因北京城里沒有山,明人則在宮殿以北建造一座山,名曰萬歲山,就是今天的景山,就好像玄武坐鎮一樣,成為故宮的靠山。環繞在故宮外圍的護城河是一條保衛故宮安全的“人造河”。風水學認為山是實氣,水是虛氣,山高大可以界水,水深寬可以聚氣。故宮內金水河之水從護城河西北角(天門)引入,彎彎曲曲地流經武英殿、太和殿、文淵閣、南三所、東化門等重要建筑和宮門前,既將“生氣”導入,又形成風水學中的“水抱”之勢。金水河全長兩千多米,到東南角(地戶)又流入護城河,在好幾處建筑前形成“臨水”的風水環境。
中國古代都市規劃建設重視整體平面布局,以建筑群巧妙聯接、組合為特征,其指導思想就是風水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左祖右社,前朝后寢”的布局就是陰陽對稱平衡觀念的反映。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前門、正陽門、天安門等,建筑軸線長十五里,為世界之最,體現出依照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建造的依據。以中軸線為標準分左分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理念,而且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更出現了現在建筑里所謂的“對稱美”。
在皇宮中軸線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宮內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故宮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被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太和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臺階,象征太微垣下的“三臺”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三大殿坐落在一個“土” 形的三臺上,中國文化陰陽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宮的設計者將故宮最重要的部分用漢白玉砌成了“土”形三臺。
“后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共十五宮,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數。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六根盤龍柱,象征天上河神星之數。
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后的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臺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臺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后半為青磚臺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狀態。
故宮在色彩上反映出“五行”思想。宮墻、殿柱用紅色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木,屬春,為皇子居東部。皇城北部的天一門,墻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文淵閣用黑瓦、黑墻,屬水克火,利于藏書。二層的文淵閣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為六間,體現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種樹木,意為南方屬火,不宜加木,因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木結構的防災。
在數理上,故宮也合易理。皇帝用房,闊九間,深五間,合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門釘,大屋頂五條脊、檐角增飾九個,九龍壁由270塊組成,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故宮房間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尊”之意。在建筑細部裝飾上,故宮處處合風水布局。高低錯落,鉤心斗角,化解風水煞氣多取太極化解法。中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故宮是宇宙象征主義的代表作,是風水文化天地人合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