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飛機翻越安第斯山脈時,從機上的舷窗俯瞰,透過白云的間隙,山上一叢叢的東西讓人不明所以。隨著飛機飛行高度的降低,我終于看清,那一叢叢的東西并非人們習以為常的諸如喬木、灌木類樹木,而是仙人掌科仙人頭類的植物。這里沒有巴西那樣充沛的雨水,而仙人掌科植物頑強的生命力為這里撐起了一片綠色。訝然之余不由感嘆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這就是智利這個遙遠的國度給我的第一印象。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曾幾次在智利的首都圣地亞哥短暫小住。每次雙腳踏上這個城市的土地時,圣地亞哥大教堂都不變地屹立在市區中央,武器廣場上依然游走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游客有多么愛在每處觀光勝地拍照,這個城市的人就有多么愛他們引以為傲的歷史古跡。然而最吸引我的,是它深厚的包容文化,南美人特有的熱情民風和天然原始的自然生態。
智利的土著是Mapuche人,和外來的西班牙人經過幾百年的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Dole Chile當地的同行曾對我介紹說,智利西臨太平洋,東依安第斯山脈,在地理位置上相對封閉,所以智利人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他們豪放,待人熱情,好客,令人深有感觸。
第一次到圣地亞哥時,恰逢新年。在下榻的旅館內,女經理瑪利亞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和我們一起慶祝節日,并向我們講述了幾十年前的圣地亞哥。那時這里的農業不發達,以種植玉米和土豆為主,家家幾乎無隔夜糧。而現在,引來了安第斯山的雪水,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果樹品種和科學的種植技術,工廠化的生產方式,大量的出口換匯令當地人民富裕起來。
幾十年前這里的華人很少,在中餐館我偶遇了一位華人老太太,雖然中文并非她的母語,但當她知道我來自她的故鄉時,仍向我親切致意。現在華人數量在圣地亞哥已占有一定比例,中華美食和各類產品被帶到這里,與當地習俗結合后形成了有著拉美特色的物品,就如來自地球上其他地域的文化一樣,在這里創造了新的生命力。
民以食為天在這里也不例外。南美人的飲食習慣和大多西方人較接近,沙拉、牛排都在主食的行列中,而這里的燒烤別有風味。圣誕節時,我跟隨友人Jaime到他位于圣地亞哥郊外的一個水庫邊的私家別墅,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劃船和游泳。午飯時,Jaime特意請到一名廚師為大家烤牛排,牛肉鮮嫩味美,明火烤肉更顯南美風情。而三兩好友圍在火焰旁,邊享用美食美酒邊暢聊趣事的氛圍,即便身處異鄉的外族人士,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感染。
智利狹長的地理位置也讓它有著得天獨厚的長海岸,因此海鮮成為這里的另一類主食。幾世紀前西班牙殖民者將橄欖油的烹飪方式帶到這片土地,后來與Mapuchi人的飲食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將烤好的血腸、豬排、土豆等食材融合在一起的獨特佳肴。點這道菜還有個笑話:胸中的西班牙單詞無法對付天文般的西班牙語菜單。不過,他人是最好的師傅。初到圣地亞哥時外出就餐,看到別桌上菜品,聞著飄來的香味,促使我點了同樣的菜。所有食材都顛覆了我對它們以往的既定“印象”和獨特風味。雞、羊肉等美食在這里也有其獨到的做法,傳統風味美食和殖民時期引進的各種歐洲風味食品,在這里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圣地亞哥飲食文化。
到圣地亞哥的工作性質和或多或少的職業病都無法阻止這里豐富的水果資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先不說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獼猴桃(又稱奇異果),和種類繁多的葡萄提子,地球南端的地理位置,促使在這里生長的任何植物和水果都與北半球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圣地亞哥野外的山上長滿了各種仙人掌,這里的荒漠性氣候,使得仙人掌高大壯碩,結出累累果實。熟透的橙色果實外面裹著扎手的刺,當拔掉刺去掉皮后,里面的果肉異常酸甜可口。在阿拉伯吃到椰棗很平常,但在這里隨手從樹上摘下送入口中的椰棗,會讓人忍不住從心里發出深深的感嘆:真是大自然豐厚的賜予!
在圣地亞哥當地實習的農場里,滿園碩果累累的紅蘋果壓彎了枝頭,布朗李子樹枝條被整齊劃一地綁成了一個籬架。連棚架的提子樹上,晶瑩剔透的果實以紅、黃、紫三種顏色整齊地垂在果架下,透著誘人的光澤,令人垂涎欲滴。這就是供往世界各地的Dole水果。在離圣地亞哥150公里的港口城市瓦爾帕來索(Valparaiso),Dole公司的冷藏船內裝滿了打包好的箱子,之后這些水果將漂洋過海到歐洲、到東亞、到人們的餐桌上,伴隨的還有那濃郁的南美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