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站(中國) 我國首座南極內陸考察站為“中國南極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昆侖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座南極科學考察站,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南極“冰蓋之巔”,是目前南極所有科學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
康科迪亞站(法國、意大利) 康科迪亞站是少數幾個全年都有人居住的南極內陸考察站之一。這個考察站為在極端條件下長期居住而設計。其鼓狀的外形能讓熱效率最大化。歐洲航天局(ESA)設計的廢水處理系統可讓生活廢水循環使用。航天局對康科迪亞考察站的興趣不止于廢水處理:由于南極這種隔絕、封閉、擁擠的生活環境類似太空飛船,ESA正在研究這種長期枯燥的生活對15名冬季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的影響。
哈利VI(英國) 研究者在這座考察站連續工作了54年,創造了寶貴的科學記錄。人造臭氧層空洞就是最先在這里被發現的。跟蹤大氣層的狀況需要穩定的觀察地點,但在南極要保持原地不動非常困難,因為布倫特冰架每年要移動半英里,好像一條輸送帶把科學家往冰海方向拖動。舊站位移太多后被拋棄。新站更像一輛巨型野營車:當冰架移動后,這些安裝有滑雪輪胎的小工作站可以被拖回原位。
諾伊邁爾Ⅲ(德國) 所有最新設計的南極考察站都建立在高高的支架上,遠離地面,以免被冬季厚厚的積雪掩埋。德國站的設計尤其完美。總重2500噸的諾伊邁爾Ⅲ由16條腿支撐,每條腿內都安裝有電腦控制的液壓千斤頂,可以根據下面冰層移動不斷調節,防止結構變形。它們還能在積雪太厚時把整個建筑抬高:工程師成對地收起腿,再把雪掃到下面。這一切完全不會影響到考察站內的運作,科學家們只會感覺到輕微震動。
阿蒙森—斯科特站(美國) 美國站是南極內陸最大的考察站。可以容納150名科學家和后勤人員。阿蒙森—斯科特站花了12個夏天才建成,預計可以使用許多年。所有建筑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飛機運送。考察站形狀像一個機翼,由36根“高蹺”支撐,距離地面10英尺,風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積。當雪堆積得太厚,液壓千斤頂可以再把建筑抬高兩層樓。
(青云聽濤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