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學校再度響起上課鈴聲。有的家長決定在家自教孩子,有的家長決定把孩子送去現代私塾,也有的家長在犯愁——到底要不要把離校的孩子再送回學校?一家之言一場即將上演的退學事件
7月初參加了在大理舉行的“在家上學聯盟”經驗交流活動后,老羅最近內心掙扎得很厲害。作為單親家庭中的父親,老羅想給9歲兒子辦理退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內心的猶豫也越來越多。
老羅是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年輕父親,在他參加工作后,他依然花時間自學英語,“因為當時覺得英語是很重要的工具。”如今,他連觀看中文字幕的英文DVD的興趣都沒有:“我很討厭中國全民學英語的風氣,兒子當初讀的幼兒園就是‘雙語實驗幼兒園’。”有人對討厭英語的老羅為兒子羅星選擇了雙語教學幼兒園一事表達了疑惑,老羅說:“不是我非要讓他接受雙語教育,而是根本找不到一家非雙語教學的優秀幼兒園。”
“在家上學聯盟”是國內在家上學群體最大的組織,在該組織的論壇里,“成都聯盟”注冊成員有78人。而以討論、交流孩子在家上學各種事宜為主要內容的QQ群,成都本地至少有兩個,一個群30人,老羅所在的另一個群130人。因為困惑,老羅最近在群里發言積極:“我常常問兒子,在學校上學開心嗎?他總是回答,不開心。我該怎么辦?真想象在大理遇到的一些家庭一樣,干脆找個遠離城市的地方,一邊勞動,一邊教兒子知識。我覺得我條件不夠好,但眼看著孩子每天放學回家都無精打采,毫無精神,這樣拖下去,會誤了孩子,必須退學。”
對老羅的“田園夢”,QQ群中的網友有支持,有反對。這些網友的孩子從未就讀過正規學校:要么中途退學回家學習;要么孩子尚未及學齡,家長已經打算不在學校就讀;要么孩子依然在學校就讀,家長仍在猶豫。支持老羅的,多是自身也有田園夢想的為人父母者,而反對的人多認為,不愿接受正規教育是一回事,在不在城市生活,接不接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另一回事。同時最關鍵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呢?”
老羅抵觸英語,他并不反對兒子辦理退學后主動學習英語,他反對的是“灌輸式教育”:“落伍的觀念、脫離現實的理論一個勁地往孩子腦子里灌,這樣,我的孩子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明辨是非,有個人好惡的人嗎?”在老羅的志同道合者當中,每個人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理由各異,有人認為學校已經滿足不了教書育人的功能,有人為學校教育的落后焦慮,有人更關心孩子的心靈是否健康快樂,有人則認為自己總結的一整套教育理念更適合孩子。而對比眾多的“在家上學聯盟”成員,老羅的看法并不明確,決心亦非強烈。因此,他感到的困惑更多。
在即將上演的這場典型性退學事件中,小學生羅星的存在感較弱。和許多在家里上學的孩子一樣,是否在學校上學,他們的感受來自家長的表述,其中部分孩子的年齡在4歲以下,他們甚至不知學校為何物。在QQ群中,有人尖銳卻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問題:“孩子畢竟是孩子,給他們的自由應當由家長把握,但我們要孩子接受的,會不會是另一種束縛?”七嘴八舌有優勢我為什么讓孩子在家學習7歲的曹鴻每天嚴格遵循父親制定的課程表在家上學。
周一至周五的上午時光,學習英語和看課外書,數學和語文則每天下午共享一個半小時的課程。其他時間,曹鴻學習武術、游泳、跆拳道和書法。一周7天,屬于曹鴻自己的時間占一半以上。為曹鴻扮演老師角色的是他的父親曹峰,一個應試教育的優秀“產品”。“我畢業自名牌大學,讀的是理科,大學期間選修的第二學位則是文科。”作為自己兒子的教育啟蒙者,曹峰認為“授業”不是問題。
在同齡人艱難學習拼音的時候,曹鴻已在讀《開明國語課本》,看不懂的字,他自己查字典或者問人。退學一年,他讀了不下50本課外書,這些課外書恰恰是曹峰眼中的“課本”,他認為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孩子認字,還不如教會他常見字后,由他自由閱讀。曹鴻學習英語的方法和學習語文的方法同出一轍,他聽簡單的英語歌曲,看簡單的英語教學光盤。有時父親與他對話,每次兩人用英語聊下去,最后都以亂說一氣笑成一團結束。“但亂說總比他不開口好。”曹峰如此解釋道。數學教學主要以黃岡的相關教材為主,這完全能滿足曹鴻的需求,畢竟他沒有參加任何數學競賽的打算。
在家上學僅一年,曹鴻已出落得和同齡人完全不同。他很主動,主動閱讀,主動向父親索要他想看的書,在屬于他自己的時間里,要么看書看得入神,要么和在各興趣班上認識的小伙伴一起玩得渾身大汗。曹峰用小學一年級的模擬試題,測試家庭教學的成果,每次曹鴻的分數都在95分以上。而在這個分數外,曹鴻閱讀獲得的知識,以及獨立求知的能力,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遠遠甩在身后。曹峰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大概再過兩年,他就能自由地選擇任何他想看的書,那時他的英語將能流利地聽說讀寫,大部分小學生到畢業時也未必能做到和他一樣。學校,我們就不回去了。”有遺憾孩子為什么想重新回到學校朱亞的女兒9歲時退學了,那時她是小學5年級的學生。
退學的原因很簡單,朱亞解釋道:“她覺得上學無聊,那就退學吧。”這在父女倆看來都不是什么嚴重的事。朱亞是個思想開明,眼界開闊的父親,在他看來,女兒退學后在家中學習一年的經歷,讓她得到了一生受益的能力:自立。如今,朱亞的女兒決定獨自留學英國,申請倫敦的中學,考察學校,與學校主管溝通,最終決定學校,所有的事全由她一人處理。用朱亞的話來說:“她懂得自己做判斷,自己選擇。不必凡事都靠別人來告訴她該怎么做,她已經成長為一個敢于做決定的人。”
其實,在朱亞的女兒啟程前往英國留學前,她曾主動提出要回學校上學,理由很簡單:她已經到了需要朋友的年紀。除了小伙伴的缺失,朱亞表示還有一個使他支持女兒回到學校的原因——體育課。在家中上學的女兒,因體育課的缺失而顯得身體素質略弱:“短跑、跳高、游泳,都不行,孩子正在長身體的年紀,上體育課還是有好處的。”
人際關系和因強制鍛煉帶來的好身體,是不少家長讓離校的孩子重回學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在家上學這種教學方式未獲得相關法律支持,孩子的文化水平杰無法獲得國家教育系統的認可。 有疑問我為什么徘徊不定
上官蕊的兒子飛揚,今年13歲,他讀書很辛苦,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7點一刻出門上學,如果當天晚自習結束后他能順利把作業做完,那晚上8點45分后他才能休息。
上官蕊想給飛揚辦理退學的這一想法,萌生了大約一年多了。“孩子目前的學習情況非常被動,盡管他每天上學都很辛苦,但大多數時間是被安排而不是自己安排,我不愿他一直被動。比起好成績,我更希望他有學習的意愿和能力。”上官蕊并不怪老師,她補充道:“老師也很辛苦,一個班那么多孩子,實在是分不出心思來教授他們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飛揚自己也很委屈,作為施教的對象,他認為在學校學那么多東西不見得有用,但是門門有考試,科科有作業,不學不行。
“在家讀書的孩子,以后若想參加中考或高考拿文憑,有很多因素都不確定,比如說初中、高中畢業證可能拿不到;科目結業有些要求實驗考核的部分,在家學習的孩子幾乎沒有條件完成;體育考試的分數如何拿?綜合這些客觀情況,再加上家人的反對,盡管上官蕊心急如焚,但她依然無法狠心做出讓飛揚退學的決定。
飛揚一天天長大,卻并未獲得在媽媽看來最重要的主動求知精神,而學校的教育方式也無法顧及孩子對實用性知識的需求。陷入兩難境地的上官蕊一再重復:“你知道嗎?飛揚說,他長大后想當老師,當一個好老師。但是他現在若不在學校讀書,以后能不能考起大學?能不能獲得執教資格呢?”(除朱亞外,受訪者均為化名)專家觀點我反對劉裕權 四川教育學院副教授
我個人對“孩子在家中上學”持反對意見。我認為,教育不僅僅關乎個性,還關乎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化過程。在學校接受教育,不僅僅是接受知識上的教育和指導,學生生活包括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格影響、人際影響,個人在與人廣泛的接觸中完成社會化,若缺失這一環,恐怕教育的意義未能體現。我支持李存英 心理學家
兒童的成長僅有一次,塑造人性格的關鍵時期——童年僅有一次。實際上,現在我國的教育是不以人為中心的,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使文化素質很高,人格未必健全。我認為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如果在家上學的過程中,充當老師的人充分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那么對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快樂情緒很有用。文化上、心理上的歸屬感對人格建設而言非常重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孩子才能塑造精神健全的人,而這恰恰是當前教育做不到的。我支持讓孩子在家上學,這是尊重孩子成長的做法。新聞連結沒有文憑的教育行得通嗎?
目前有近200家私塾活躍在深圳,每人收費4萬元/年以上。幾乎所有的私塾開辦者都坦承,來上私塾的孩子家境都不錯,很少有出自工薪家庭的。私塾的孩子并不只背四書五經,教學內容還包括《莎翁十四行詩》《仲夏夜之夢》《蘇格拉底的自辯》等外文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也在授課表上,此外學生每周還上中國武術和印度瑜伽等“體育課”。學生在私塾朝九晚五,一個月只放兩天假,不設考試,不準帶課外書。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葛新斌認為,家長不能因為“不滿”現行教育,就推行“偏頗教育”,這是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不尊重。
據《廣州日報》讀不讀?請家長多斟酌
現代私塾始終是個“試驗品”,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鑒。正如一位前去私塾咨詢的家長說的那樣,孩子的培養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不論傳統教育如何飽受質疑,但仍培養出了無數大師、大家。現代私塾目前還未有成熟的成果,培養的孩子也大多還在讀小學、初中。這種教育經歷對他們整個人生的影響是否更有益,尚未得到檢驗。
據《成都商報》多選擇 多風險
學校千校一面,評價體系過于單一,是當前學校教育發展面臨的瓶頸。但對于絕大多數人的成長而言,去學校化并不能在孩子的整個教育階段實現。接受去學校化教育的孩子,早晚還是要走進學校,最終還是要跟其他同齡人一起步入同一個社會。去學校化教育過程中學習到的各種禮儀、生活方式與現實社會不盡相同,那么這些孩子在回歸學校和社會前,是否又要接受另外一套價值理念的熏陶?選擇私塾或在家自教,意味著孩子暫時放棄傳統的教育路徑,走上一條風險與誘惑并存的道路,或能有不一樣的收獲,或因另辟蹊徑,被排擠在主流世界之外。
據《山西日報》博士父親全職在家教女
3歲早教,6歲達到小學低年級水平,9歲小學畢業,13歲高中畢業,16歲大學畢業,19歲碩士畢業,21歲博士畢業……浙江海鹽的袁鴻林,懷揣北京大學碩士和南開大學博士的學歷證書,卻專職在家培養女兒,立志提前七八年把女兒袁小逸培養成博士。2010年,9歲袁小逸的語文、英語基礎超過初中生平均水平,數學和科學達到初中生平均水平。微實況@可可麻麻Jean:作為一個母親,我沒希望我的孩子有多么的優秀,只希望她在大環境中感愛快樂和溫暖,而不是被孤立的感覺;我和孩子爹開始找自身的問題,晚上抱著可可一起讀書,孩子是有些不集中,但不至于說一遍聽不懂,我開始糾結是否老師的表達不細致?或是因為孩子在家中聽兩種語言的關系,有點迷茫?@才郎哄四姑:在家教育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父母參與子女教育。目前國內某些研究機構某些主流媒體將一些非互助型營利性私塾作為在家教育來研究引導,無論是概念不清還是利益所致,都實在有些讓人擔憂。在家教育之所以可行,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自己愛。這些處在灰色地帶的私塾孩子誰來保證他們的教育?@John___Xu: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會有他獨立的人生道路去走。父母的天職是教給孩子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并陪伴他走過快樂的童年生活。而不是期望他成為這個家,那個大師,為家族光宗耀祖。這不對!@趙海峰6837:以前有個朋友的爺爺是私塾先生,他教他孫子一直到高中,后孫子考取中科大,素養很好。他的先見之明我很佩服。@藍色心語LGZ:家庭教育中,常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給孩子帶來焦慮和恐懼,讓孩子不再喜歡學習;一是不給孩子任何挑戰的機會,什么都為孩子準備好,讓孩子缺乏成就感。@2010冬季小滿:一直過得太消極,沒有進取心,需要積極的反思和調整。小老鼠要回來上學了,麻麻也不能那么頹廢。在孩子面前,盡量表現得樂觀向上。 小老鼠不愛學習,懶惰敷衍,麻麻要費一點心思糾正他的壞習慣。一起努力吧,我親愛的寶貝。@心理師王水:我們希望“三插手”父母們,解下包袱,放手孩子,偕同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個人道德與個人能力的教育與提升上多做有益的事情。給孩子一片藍天,讓他們自由地飛翔。@家育星:知識教學、智力開發這些一定要由學校教育來完成。即便家長懂得這些知識,可能不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和專業老師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為家長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對老師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