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過去了,王小波一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被紀念著。但是再多的紀念方式也會有缺憾:至今沒有人梳理王小波的作品對“80年代”出生的人的影響有多大,大概是他始終游離于正統文學史的緣故吧,體制也從沒想過要收編他。除此之外,也沒有人想著去從傳記的角度整理他的人生,大概是因為他文學的人生過于短暫吧。在人生的思想啟蒙時期遇到誰是偶然的,但是如果能遇到王小波的文字,那該是一種幸運吧。王小波成為一種尋找精神同類的符號,從這個意義上講,怎么估量他的影響都不過分。
不讀書會死嗎?很多人都會對此感到不解。哀莫大于心死,不讀書,心靈中就會有一種荒草瘋狂地生長,扼殺著自己,最終陷入一種絕望的情緒,行尸走肉的生活,與死無異吧。在文化看似繁榮的“80年代”,還有很多被忽視被遮掩的角落,比如我生活的那個窮鄉僻壤的村落,與王小波上去插隊的云南農村并無多大改觀。時代雖然變了,生活一如既往的貧困。任何時候,吃飽肚子才是第一位的,精神上的荒蕪與絕望無人理睬。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迷上讀書的,但是那種閱讀的渴望無法遏制,瘋狂地找尋課本以外的任何讀物。那時候所能接觸到,基本上沒有所謂的正統經典文學,大部分都是武俠小說。那是另外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每天沉浸在俠以武犯禁的成人童話中,才能暫時性地忘記現實的貧困與苦難。
王小平的《我的兄弟王小波》,從哥哥的眼中重新審視王小波的存在,某種程度上也算彌補了傳記的缺失。但《我的兄弟王小波》描述的重心在他們童年時期,對王小波后來的創作生涯著墨很少。另外,王小平的筆觸過于私人化,給人的印象,他對表述自己的觀點,審視自己的興趣遠遠大于對王小波的興趣。但是王小平筆下的王小波無比的真實,讀這本書恍若回到了我最初讀王小波的青蔥歲月。
王小波并不是一個神話,王小平的回憶也說明了這一點。但現在的王小波早已經面目全非了,他由原來講述自身常識的王小波變成了現在被過度闡釋,變成神話的王小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轉變,王小波生前寫作的時候不止一次說他在講述常識,但是現在我們認為他講述的都是真理。一個華麗的轉身之后,王小波成為神話,以至于去世十年之后,我們(包括寫這篇文章的我)還在不遺余力地寫文章祭奠他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更為離奇的是,王小波仿佛成了武俠小說中的一派宗師,開山立派不說,還有了“王小波門下走狗”這個武林中最奇怪的派別。還有一樁離奇事,王小波生前沒出過幾本書,沒想到死后出書的速度都趕超大躍進大煉鋼了,各種選本、文集、全集層出不窮。不說其他,單是全集就有北京理工、云南人民、江蘇譯林(應該是鳳凰一力)、陜西師大、重慶等出版社的各種版本。就算你知道王小波,你都不好意思說他死了,一定還以為他躲在哪個地方奮筆疾書寫“饑饉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