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錢鐘書認為,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當今社會,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圍城”無處不在。有圍城,就會有突圍。
你對“突圍”有什么經歷、體驗或者看法?請以“突圍”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在你的視野范圍內,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有什么“圍”需要“突”?你為什么要“突圍”呢?你認為怎樣才能成功“突圍”?如果成功“突圍”了會怎么樣?如果“突圍”未遂又如何呢?想清楚了這些問題,考生就可以很快立意構思,選材作文了。
“突圍”是指突破包圍。“突圍”的反面是保守、封閉、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突”是“突破”,有主動含義,應為意識到被“圍”后主動的“突破”。顯然,這里的“圍”不是一個實指,而是一個喻指,喻指的內容非常廣泛。客觀上指阻礙人們前行的事物、不良的習慣、陳舊的傳統、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縛等;主觀上指容易讓人們產生懈怠、依賴、不思進取心理,從而阻礙人們前行的事物,如舒適的生活、過于優越的環境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圍”,你的情感可能是你的“圍”,你的事業可能是你的“圍”,你的環境可能是你的“圍”,等等。
要想成功“突圍”,需要膽識、智慧、行動、持之以恒、合作等。成功“突圍”后,應達到心靈、自然、社會的和諧、美好。如果“突圍”未遂也不必沮喪,至少我們追求過,也享受了過程。
建議考生寫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個性化的體驗、認識。只有具有人文的大視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類拔萃。
【相關素材】
1.胸懷博大的人,不太容易為痛苦所纏繞;心胸狹小的人,會常常為痛苦所折磨。
——汪國真
2.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李大釗
3.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拓荒者,永遠是不朽的。
——[日本]武者小路實篤
4.錢理群先生先后對20多屆北大學生講解過魯迅。魯迅不是錢先生的一門課程,而是他的事業,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著作《我的精神自傳》本意是要寫成80年代以來的中國思想史、學術史、知識分子精神史的研究性作品,錢先生希望能說清楚自己。但直到本書最后,仍有不少“新的困惑”和“悖論”一類的字句:“我突然發現,自己立場的復雜、模糊與難以言說。”顯然,錢先生的精神突圍仍未成功。他承認沒有走出魯迅的陰影,也證實了他的精神困境。他真誠地向人們訴說了他的精神困惑。他雖然認識到“我正是由這樣的提醒,發現自身思考視野的狹窄:我們這一代人要真正走出自我封閉,是要有一個過程的”,但新的困惑總讓他止步不前,最終沒有走出自我封閉。
【佳作展示一】
突 圍
□時嘉姝
這年頭,在很多人眼里,專家成了“磚家”,即專門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則成了“叫獸”。如今,知識分子頻頻“中槍”,這是為什么呢?
我想,知識分子露臉太多,走明星路線,是他們“中槍”的“物質基礎”;知識分子內心浮躁,離學術之城越來越遠,是其“內在原因”。因此,我認為,知識分子需要再度“突圍”,重新回到學術的“圍城”中去。
中國自古便是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國家,前賢有孔孟老莊,他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許多文人學者沉醉在自己的學術世界里,清高自守。正是這份清高自守,使他們可立于塵世而不被遮蔽耳目,從而保持自我,堅守操行,從而思索宇宙,探求本心。
到了近現代,隨著國門大開,知識分子呼吸到圍墻外的新鮮空氣,歷經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延安整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人性論”爭鳴等,終于一次次地打通了那堵圍墻,突圍成功。毫無疑問,這樣的突圍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奮人心的,因為他們走出了象牙之塔,沖破了種種舊思想的桎梏,擺脫了條條框框的束縛,為中國學術開拓了新天地。在這場突圍中,李大釗、陳獨秀、魯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人彪炳史冊。
然而,時至今日,知識分子卻逐漸蛻變成一個個職業明星。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的王立群、易中天、閻崇年、于丹、錢文忠頻頻露臉,戲說歷史,娛樂大眾。不少專家學者的文憑來自“克萊登大學”,故宮錦旗“‘撼’衛”不住學術的臉面……丟掉了知識分子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鑒于此,我認為知識分子需要拋卻心中那份浮躁,重回學術圍城,找回心中那方凈土。
是的,我同意大學就應當是永遠的“象牙塔”,無形的圍墻將它與世俗隔離,使它不被名利之風吹及。如此,便會少些無聊的爭斗、論文抄襲、文憑造假之類的下作。
是的,我同意學術界應當是一方凈土,研究是基于自己的專業追求,是為學術而做學術,是陳省身的“數學好玩”,是遠離名韁利鎖。
是的,我認為知識分子應當有一份清高。只有擁有了清高,才能不垂涎世人汲汲的名利;只有擁有了清高,才能以一顆沉靜的、對科學幾乎虔誠的心,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
我熱切期盼著知識分子的再度“突圍”,重回“象牙塔”,再開學術之花——遠離名韁利鎖的學術之花。
模擬評分
內容:作者放眼學術界,寫知識分子,觀照歷史,關注現實,表現出非同一般的見識。本文內容豐富,從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延安整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人性論”爭鳴,再到“百家講壇”,到論文抄襲、假文憑等事件,古今比照,展現了作者視野之廣,積淀之厚。故本項評20分。
表達:本文以說理見長,敘例文字相當簡練,分析文字相當深刻,對學術界種種敗相的燭照,對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剖析,鞭辟入里,入骨三分。故本項評18分。
發展等級:本文的行文概括性強,文字老到。“這年頭”“時至今日”“鑒于此”等議論性文字,特別是鋪陳而來的三個“是的”領起的段落,文采斐然,思想深刻。故本項評20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20分+表達18分+發展等級20分=58分。
【佳作展示二】
突 圍
□錢 蓉
“啪——”父親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臉上,我與父親之間的那堵墻再一次被加固,牢固得不可動搖。
窗外,惱人的蟬鳴蛙叫聲陣陣傳來。
僅僅因為我沒有達到預定的考試目標,還為自己辯解了幾句,就受到這樣的“禮遇”嗎?一路沉默著,我與父親終于到了學校。大門口,我與他之間少了往日的囑咐與告別,但是我能夠感覺到他的視線在我的身上定格,我堅持著沒有回頭,因為那堵墻的存在。可是,淚水還是模糊了我的視線,流到了嘴角,咸咸的。心在痛,似乎又多出了一道傷口。
日升日落,又到了放假的日子。窗外,仍舊是蟬鳴蛙叫。
我背著書包,踱著步子走在回家路上,心中暗暗發慌。不經意間回頭,看見一個人站在路旁,踮著腳,伸著頭。他還是來接我了。他跑過來,伸出手,可是我身子一側,閃開了。用余光,我看到了他臉上還未綻放又迅速凝固的笑容。心中又是一陣疼痛,似乎墻上又多了幾道裂縫。
他跟在我身后,小心翼翼的,什么話也沒有說。又是寂靜,靜得我不知所措,靜得我可以清楚地聽到他的腳步聲,靜得我可以清楚地聽到他的呼吸聲,靜得我可以清楚地聽到我心中的墻裂開的聲音。
坐在他的車后座上,他沒有說話,我也緘默不言。忽然間,我想找點話和他說說,雖然那堵墻仍在。
“孩子,還在生氣啊?”他首先打破了沉默。我沒有答話,不是我不想說,而是我不知道說什么好。終于,我伸手抱住了父親。這是一個久違的舉動。我明顯地感覺到父親顫抖了一下。父親用他的大手裹住了我的小手,那溫暖可以融化世界上所有的冰川;那關愛可以化解世界上所有的隔閡;那力量可以摧毀世界上所有的“圍墻”。貼在父親的脊背上,我才發現父親的脊背不復挺直,似乎生活的重壓在他的脊背上留下了痕跡。
外面,還是蟬鳴蛙叫,可是我覺得非常悅耳,因為我的心不再煩躁。
模擬評分
內容:本文借助父女之間感情的轉變表達了兩代人之間的體諒、理解。開篇的“一巴掌”,讓情節在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開,給讀者以強烈的閱讀期待。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得知了原委;隨著故事的發展,父女矛盾漸漸地化解了。最后,云開日出,父女之愛成功“突圍”。因為敘寫到位,這樣的曲折顯得自然,不做作。故本項評18分。
表達:從本文開頭“牢固得不可動搖”的后置句,中間的“靜得……靜得……靜得……靜得……”等排比句可以看出作者不錯的文字功底。另外,本文的環境描寫在渲染氣氛、塑造人物等方面很出色。如“惱人的蟬鳴蛙叫”與“仍舊是蟬鳴蛙叫”以及“還是蟬鳴蛙叫”形成了呼應,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故本項評19分。
發展等級:本文語言清新,敘寫與抒情相結合。文章在立意上似乎缺少新意,但在敘寫中,作者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語言有文采、有個性的長處,將故事寫得一波三折,自然流暢。故本項評17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18分+表達19分+發展等級17分=54分。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陶淵明東籬采菊,堅守一份閑適;李太白醉酒狂歌,堅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堅守一份關懷;托爾斯泰高齡出走,堅守一份樸素的心靈,平民的情感;基督耶穌,被縛十字架,堅守為世人贖罪的初衷。
請以“堅守”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何謂“堅守”?不顧攻擊、危險或任務的艱難,具有堅持做某件事的理想或信念。“堅守”什么?可以是具體的,如陣地、崗位之類;可以是抽象的,如承諾、底線、信念、理想、人格、高貴、正直、寧靜等。“堅守”如何?不“堅守”又會怎樣?是不是總要“堅守”?把這些問題想透了,完成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就有了思想和結構基礎。古老的中華文明中,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東西;紛繁的社會現實中,有不少發人深省的事件。“堅守”可以作為兩者的“交合點”。在寫作時,一方面考生在素材選擇上注意時新素材與經典素材都要有,用縱線來結構文章,體現“堅守”的主題;另一方面考生要結合自己的生活來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