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愛是一首飄揚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情感的慰藉;愛是一道飛架在天邊的彩虹,使滿目陰霾的人見到世界的美麗;愛是一柄撐起在雨夜的小傘,使漂泊異鄉的人得到親情的庇佑。愛是那樣溫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悟作家筆下的愛吧!
【美文欣賞一】
愛的回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么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么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么呀!誰讓他們當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
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什么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子,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干活了……我特高興,從那會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剛在幼兒園里學了一首歌,詞里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子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愛我的……”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里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并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的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他們懂得了什么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付出的愛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時,孩子終于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圣。
(選自《我很重要——畢淑敏哲理散文精選》2005年1月,有改動)
賞析
文章采用對比的手法,闡釋著愛的定義。對于習以為常的愛,孩子們表現得很淡漠;對于感受到的愛,孩子們卻印象深刻。原來孩子們感受到的愛,是在他們付出的愛被大人隆重接受并珍藏時。
【美文欣賞二】
夕陽下,父親越來越小的背影
□袁麗霞
父親70歲了,越來越像個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來,腳蹭著地嚓嚓地響,從屋里聽,分不清是他在走路,還是我那8歲的侄兒在走路。有時候飯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涼了,讓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親邊走邊吹口哨——全沒有一點父親的威嚴。
父親像孩子似的越來越有點“人來瘋”。家里來個客人,父親會故意粗聲大嗓地跟母親說話,還硬要和客人爭著吃頭鍋的餃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親不會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親馬上又會低聲下氣地給母親賠小心。
每次父親從外邊回來,第一句話都是:你媽呢?如果母親在家,父親便不再言語;如果母親不在家,父親便折回頭去找,認認真真把母親找回來。
有一次,父親晨練回來。母親說:“出去之前也不照鏡子,臉都沒洗凈,眼屎還沾在上面。”父親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了,別人怎么沒發現,就你發現了?”母親感到很好笑:“別人發現也不好意思告訴你呀,都這么大人了。”
家里有一點破銅爛鐵、廢舊報紙或塑料瓶,父親都會高高興興地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賣得三元五元,不再上繳母親,裝進自己的腰包,作為公開的“私房錢”,用于自己出去吃飯或購買零食。
父親以前特別節儉,從不肯到外邊吃飯,也不吃任何零食。現在兒成女就,沒什么大的開支,他也就大方了,經常到小攤上去吃“豆腐沙鍋面”——不放肉,不放蝦米、紫菜、海帶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親喜歡吃板肉夾燒餅。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種食品做法——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種作料,壓成塊狀,吃時,用鋒利的刀切成薄片,夾在剛出爐的熱燒餅里。
有一次父親很委屈地向我告母親的狀:“我每次都夾一塊錢的肉,有一次燒餅有點大,我夾了兩塊錢的肉,你媽就嫌我浪費。”我感到好笑極了,這哪是印象中嚴肅古板、不茍言笑的父親啊,分明是一個饞嘴的孩子!我從口袋里掏出50塊錢給他,讓他專門用來買燒餅夾板肉,并刻意叮囑他:“不準告訴母親。”父親高高興興地收下錢出去了。不一會兒,我從廚房經過,聽見父親跟母親以炫耀的口氣說:“女兒給我50塊錢,讓我買板肉夾燒餅,你看,還是女兒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陣酸楚——我們越來越大了,父親越來越小了……
賞析
年老父親的舉動像小孩子一樣,這些都建立在我們成長的基礎上。從前的不茍言笑,現在的童趣十足。我們長大了,父親卻老了。走近父親,設身處地地關心他,讓他也找一回當我們的孩子的感覺。
【美文欣賞三】
浴著光輝的母親
□林清玄
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母親不斷疼惜呵護弱智的兒子,擔心著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受到驚嚇。
“寶寶乖,別怕別怕,坐車車很安全。”——那母親口中的寶寶,看來已經是十幾歲的少年了。
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
那對母子下車的時候,車內一片靜默,司機先生也表現出平時少有的耐心,等他們完全下妥當了,才緩緩起步,開走。
乘客們都還向那對母子行注目禮,一直到他們消失于街角。
我們為什么對一個人完全無私地融入愛里的人會有那樣莊嚴的靜默呢?原因是我們往往難以達到那種完全融入的莊嚴境界。
完全的融入,是無私的,無我的,無造作的,就好像燈泡的鎢絲突然接通,就會點亮而散發光輝。
就以對待孩子來說吧!弱智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是那么天真、無邪,那么值得愛憐,我們自己對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則是那么嚴苛,充滿了條件,無法全心地愛憐。
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融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打開心內的窗》)
賞析
文章通過一個母親的形象解讀了在母親的眼里和心里,自己的兒女是多么重要!對母親,我們做兒女的首先要孝,不管母親怎么樣對你,說什么,都要接受,等你長大后會知道母親的良苦用心!
結束語
我們要學會孝敬父母,真誠地體會父母的一片愛心,要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盡力為父母做每一件事。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孝敬父母,愛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