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星丁:說得挺詳細的呀!
馬小哈:過獎了,真沒想到朝鮮族勞動人民還有樂觀幽默的精神風貌呢!
哈星丁:就是!你知道嗎,陜北腰鼓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呢!
馬小哈:誰不知道啊?我在電視上看見過,說給您聽聽吧!
哈星丁:想不到你懂得還真多!
陜北腰鼓
“以鼓作舞,鼓之舞之”所形成的民間鼓舞形式,是陜西民間舞蹈具有深遠影響和社會價值的代表性舞種之一,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陜北腰鼓是流傳于延安、榆林兩市所屬的近30個縣區的一種傳統民間鼓舞。因舞者表演時左側腰間用紅綢系掛個兩面用羊皮蒙制成長形鼓狀舞器,邊舞邊用雙手揮槌敲擊表演,故稱為“腰鼓”。
腰鼓與秧歌同屬于陜北春節群眾“鬧社火”“鬧秧歌”時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有時單純以腰鼓為主,有時也可與秧歌及其他民間舞蹈節目共同組成綜合性的民間舞隊。一般的腰鼓隊少則二三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陜北腰鼓的表演程式以及隊形圖案變化,基本與秧歌相同。陜北腰鼓均由打擊樂和嗩吶伴奏,常用的鼓點有“起點”等,節奏明快,鏗鏘有力,音韻渾厚,氣勢磅礴。鑼鼓聲、嗩吶聲、腰鼓聲以及“嗨!嗨!”的呼喊聲交相輝映,融會成聲震山河的磅礴氣勢。
腰鼓隊的裝扮有兩種:一種按古代武士裝扮;另一種是按民間生活著裝打扮。在鑼鼓、嗩吶的伴奏導引下,鑼鼓敲得更快,嗩吶吹得更緊,擊鼓表演得更激烈,眾人的情緒更歡快,使得表演在熱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高潮中結束。
陜北腰鼓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特別是在安塞、橫山、米脂等地更為普及,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哈星丁:我感受到了陜北腰鼓那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我的耳邊似乎還回響著鼓者激情洋溢的“嗨!嗨!”聲和嗩吶聲呢!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這就是民間藝術被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原因吧!
注: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等各種表現形式。